听过郭初阳授课的人用三个字来评价他的语文课堂:“革命性”!在很大程度上,郭初阳找回了语文的尊严,找回了语文课堂的尊严。他赋予了语文课堂以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如果说许多语文老师和他们上的课是墙;那么郭初阳和他上的语文课则是窗,一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
《灵魂与美感——杨飞云·范学德对话录》,是油画家杨飞云有关自己艺术生涯的谈艺录。本书以与美籍华人作家范学德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杨飞云艺术生涯的点滴:从童年的生活;少年时期的学画过程;青年时期的工作生活经历,尤其是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后,就油画学习、创作、风格的思考;担任中国油画院院长之后,组织的一系列促进油画发展的展览活动,对青年油画家的提携和推荐,对中国油画的期待和展望;等等。在这部对话录中,杨飞云对自己六十多年生涯作了详细的叙述,首次历史地、系统地、准确地说明了自己的艺术见解。这既是一部艺术对话录,也是人生对话录;既能给年轻的艺术家以艺术上的指导,更能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启发。
本书章:写作时间的巧妙运用。无论什么学科的写作教学,时问是首要问题。本章探讨了写作的过程、学科课堂写作教学的研究报告和学生使用写作时间的窍门。第二章:写作评价的准确到位。学生写作的行为和进步难以评价。本章讨论了对各种方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观察和评价学生一般性学习和写作专项学习。第三章: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有力支撑。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的作用是综合性的,但该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机会。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促进写作学科。第四章:教师在写作实践中的指导。教师的学科知识和写作技巧对于学生成功写作来说极其重要,本章讨论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关于不同学科领域写作教学的指导意见。第五章:学科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理论研究是重要的,但教
本书的内容组织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全书分成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政策研究。着重阐述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决策分享是世界性的潮流;学校作为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理应分配到一部分的课程权力;所有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管理的国家都在进行课程权力的再分配,我国也不例外。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围绕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活动类型、实施程序与专家支持筹问题,阐述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名义下,其操作方式的丰富性、多样性。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着重介绍我们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合作四年的研究过程与成果,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重点中学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局限性。第四部分是案例研究。按照案例的一般要求,从国际的、比较的角度,我们选择了9个案例,涉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我国的上海市、江
学问是一个望不到边际的认识领域,有起点而无终点。即使是大师巨子,也不敢宣称自己什么时候到顶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一类话,作为古代学者的悟道之言,在信息时代似乎还保持着它的棒喝作用。但愿莘莘学子不会掉以轻心。学术境界,说到底是一个精神境界的问题。“丹青难写是精神”,艺术如此,学术也是如此。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在《新史学》中批评过传统史学的毛病,说它有事实而无精神。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与揭露过种种有貌无神的文化现象。康德把“精神”看成心灵的跃动、主观的情调和概念的伴奏,缺了这个,对象就没有生命了。本书将精神生产的历史经验置于篇首,旨在从前人的手迹中感受难能可贵的心迹,借以提高学术自觉和知识能力。如果因此而招来“冬烘”之讥,那也不要紧,当低首谦退:“已知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