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建立在一个*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 在书中,帕克.帕尔默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对人类困难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1943年,由哈佛大学各学科领域12位著名教授组成委员会,旨在对"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该委员会历经两年的集体性潜心研究之后,形成了以"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题的终结报告,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俗称"红皮书"。该报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和反响,尤其是书中关于通识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关系等的精辟论述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因此它也成为美国1947年高等教育法中有关条目的重要理论基础。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出版七十多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特征日趋显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问题的不断恶化,"红皮书"始终以其卓越的见解和严密的论证吸引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始终如一的关注。它不
《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是著名教育家孙维刚的力作,自1980年起,孙维刚开始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六年一循环,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书中介绍了作者在教学和教育上的思考做法,以及从中总结出的经验。书中指出作者在教学和学习上的具体做法主要有六个方面:站在系统的高度传输和接受知识;更着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学会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从初一年级开始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等。
《请相信人》是苏霍姆林斯基为其核心教育思想 人 是最高价值 奠基的经典著作,全书阐述了一个朴素的原理: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人与人的相互信任是教育活动正常展开的基础。全书收录了12篇案例短文,凝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职业生涯早期看见儿童、关心儿童、研究儿童、培育儿童的科研成果与教育智慧,探讨了诸如敏于关注儿童心灵、如何处理好个体与集体教育的关系、如何让少先队员承担社会义务、如何转化 困难生 等教育主题。阅读本书,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者的人文意识,激励他们在面对多元教育情境时,端正教书育人视角,采取适切手段方法,进而改进育人效果。
本书综述了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新发现,呈现了关于学习的新见解。本书提出,近期新的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科学的其他进展揭示了大脑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运行,以及大脑是如何参与获取诸如阅读和计算等技能的。本书还
本书所提示的101条建议来自于美国的教育行业培训项目之一——FIRST教师培训体系在全国十余年所积累的培训经验。路易斯安那州通过本培训体系成功地在一年内将教师流失率降低了43%,创造了令人称奇的行业纪录。 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他们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老师提供最实用有效的技巧策略。 这些建议能在改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上产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我们中国人经常宣传每一种职业的辛苦,诸般不易,而往往忽略了职业在“进乎技矣”的境界中的幸福与乐趣,这也造成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种种顾虑。而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它应当有比一般职业更多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订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当是教师自身的追求。如果教师不敬重自己的职业,没有自觉的进德修业的意识,他能有职业幸福感吗? 这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
经过将近五年的收集、整理,汇集李吉林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探索经验,记录情境教育探索历程,全面阐释情境教育理论及操作体系的《李吉林文集》于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李吉林老师作为中国的儿童教育家,始终扎根于一线,通过实践创造总结而成的情境教育,已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重要范式。此次出版的《李吉林文集》除了系统的情境教育理论外,更收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经验,以及反映李老师点滴心得,饱蘸着情感书写的散文随笔。这为更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情境教育及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本册为李吉林老师的文学作品集。
《教育基本理论》是以教育的两大功能为主线,对作者本人积累的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进行提炼梳理,有选择地对教育基本理论中的某些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目的、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教师素质及角色、教育平等、闲暇教育、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现代化、教育机智等相关教育原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展开深入的探讨。针对每一问题,既介绍了当前的研究状态,又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的看法,甚至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对策。
这本《发展教育学》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王振权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贡献给教育理论界的一部有分量的研究专著,也是王振权同志在其博士论文《差距:欠发达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教育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上的有开拓意义的尝试。本书建构了一个以“发展视野,变革教育”作为的“穷国教育学”研究分析框架,这应该是我国目前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完整地探讨“发展教育学”学科体系的著作。 王振权有较为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具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具有在“211工程”大学长期从事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他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期间,结合以往研究对“发展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形成了初步成果,并在博士后研究中进十步凝结,本书实为他多年求学研习的成果,也是一部
的人民教师,把整个身心献给孩子,立足全面和谐发展和公民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实践素质教育,用毕生心血谱成《育人三部曲》,奏出从儿童到少年到青年的成才历程的辉煌乐章。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遗产的精华,其中提出和阐发的对儿童施行教学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已成为日常实践。希望本书能帮助教师和家长,透过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看看孩子,能帮助读者看到培育、教养和教育儿童、少年、青年的这一复杂、艰巨而又高尚事业的新的境界、新的途径。
本书的独特性在于,作者不是一般性地谈论一所声名显赫的大学,而是深入到个人经历的矿脉之中,去寻找最珍贵的化石。 因其鲜明的个人性,本书展示了一幅幅撼人心魄的画卷;既有对事件的目击,也有对一已之私的挖掘;既有对精神世界的穷根究底,也有对儿女之情的沉吟回味。 在此,沉静者讲述了他们的骚动,世故者目睹了自己的死亡。
在第2版中,诺丁斯再次我们展望一个不同的学校系统。这个系统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她认为如果我们把关心,而不是责任,作为教育的基石,那么学校将有可能更好地协调传统与现代之争。这种协调无疑将会造福于所有孩子。
梁启超的《作文入门》的构思很值得后人继承和发展,在这本书中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另一部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文题目相关,且一谈散体一谈韵文,珠联璧合,既互补又呼应。 梁启超谈写作文教作文,却皆不依傍这些传统的诗词文话,自具机杼,所以有组织有条理,充满了新意,毫无陈腐气,至今仍不过时,不但不过时,还恰好符合时代之需。“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和“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集中阐述了梁启超的语文教育思想,虽然主要是针对中学而说的,但对小学作文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不但是作文教学法,也是中学以上国文研究法。这本书外梁先生还有一篇《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是讲做韵文的方法,登在去年《改造》杂志上,必须参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