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摘录了杨振宁教授本人的回忆叙述,真实地再现了他青少年、大学以及研究生时期学习成才的过程。本书还收集了杨振宁教授多年来回国讲学的资料,包括他对中国教育、科研和现代化建设发表的许多讲话以及提出的不少精辟建议。本书还特别选编了他对青年学生的读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精彩论述。这些都是他亲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教育之后,在对比分析中经过融会贯通的真知灼见,青年朋友们从中可以受到十分有益的启迪。本书还引用了一些书籍、报刊中关于杨振宁教授的访谈内容。
导语 郑东辉编著的《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由三部分构成,部分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两个方面论证教师具备评价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部分从学业评价范式转型与评价内涵变化的视角建构融态度、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教师评价素养结构。第三部分基于现状调查结果,从学业政策调整和教师教育制度变革、学校本位发展以及教师行动等方面讨论发展策略。 内容提要 教师评价素养是学生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新课题。郑东辉编著的《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系统地回答了教师为什么需要评价素养、需要怎样的评价素养以及如何发展评价素养等三个基本问题,建构了富有创见的评价素养框架,推动了此领域的学术发展,值得我们学习。
关松林编写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实践解读》由管理经验丰富的校长群体从实践层面解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深入浅出地将校长专业标准的专业价值、实用价值、导向价值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实践解读》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内容的逻辑顺序编写,采用问答方式呈现内容,全书共100个问题,分为四个模块:背景概述与理念解读;标准内容解析;标准实践问答;深层思考。本书既有对标准理念的理解与分析,也有对标准内容实践操作的问题与回答,更有对校长面临义务教育实际问题的深层思考与对策研究。 本书既可以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教材,也可供学校管理工作者阅读参考。
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评价都不陌生,名式各样的教师评比活动也是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应该怎样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新教师与评价老教师的标准应该一样吗?假如教师在评价中表现糟糕,应该解雇他们还是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水平?本书作者在深入分析教学要素的基础上,对上述教师评价中的常见问题做了精妙的解答。作者提出,教师评价应该分类三个层次,针对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帮助教师一步一步迈上成功的台阶。
《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第二版)一书共分四个部分:理解课程、理解自己、理解课程的影响因素和理解自己的叙事。其中,“理解课程”阐述课程理念的经验基础;“理解自己”讨论个人知识和经验叙事的发展、叙事课堂、教师个人如何叙述自己的经验等:“理解课程的影响因素”从个体出发,论述如何根据个人情况进行经验叙事的可能性;“理解自己的叙事”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本书以大量真实而生动的教师生活案例讨论了教师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书尤其适合中小学教师以及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当前,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都已形成市场,但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性研究则不足。而我国广大教师又迫切需要操作性比较强的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书籍。鉴于以上考虑,本套丛书以教师为主要阅读对象,内容实用,语言通俗易懂;紧扣当前中国课程开发的实际,能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有可操作性和可模仿性,教师看完后能直接用于课程开发的实践。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