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幸福的好教师——名家名师教育访谈》是“大夏书系”编辑朱永通与21位教育界名师、名家的对话。他们既从微观角度讲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教师的站讲台之道、教师的修炼之道等内容,又从宏观角度讲述了教师应该坚持的人生价值、应该欣赏的生活意义、应该具备的品质等。文章在彰显一个幸福教师最受感动的一面时,也传递着他们的“幸福”老师之感。
借用马克斯·韦伯的两个概念,“启蒙者”所秉持的是心志伦理——关心的只是信念本身,是一种无所忌惮、不讲条件的政治理想主义,虽极富热情,却是没有任何结果的亢奋。回溯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心志伦理横流,无论是道德的理想国,还是技术的乌托邦,当学校变成政治的舞台(教师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或者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教师成为知识资本家),教育无力守护自己的边界,亦很难具有清明理性的态度。 本书以为“专业人”可以奉行责任伦理——心志伦理只关切于“应为”,而责任理正视的是“能为”。在一个业已除魅的理性世界,辨析于目的一手段之间关系的责任伦理要求具备三种特性;热情(对事的献身)、责任感(对事的坚持)、判断力(心沉气静去如实面对现实的能力,也就是对人对事的距离)。作为一个专业人,要小心守护学术
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60年教学写作的经验之作!本书是一本让老师轻松搞定各种教学写作文体的实用读本!写作是人类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进行书面表达传播的行为,其本质是言语生命的一种自我实现。
《课程文化》一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首先梳理艾斯纳、施瓦布、阿普尔、古德莱德等美国著名学者的课程观,然后借鉴人类学方法将美国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归纳为“工作和生存训练”、“承接圣典”、“发展自我和精神”、“建构理解”、“思考民主主义”和“正视主导秩序”六种课程文化。第二部分依据一个统一的框架对六种课程文化进行探究,每章探究一种课程文化,主要内容包括:(1)该课程文化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课堂描述;(2)该课程文化基本观点综述;(3)该课程文化的历史沿革;(4)该课程文化关于学生、教师、内容、情境、规划和评价的假设;(5)该课程文化的实践困境和批评。第三部分反思课程文化概念框架的内在困难,并讨论如何在未来的理论探究和学校改革中应用这一概念框架。
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总是借助于特有的“实践性知识”来支撑的。它实质地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经验、预示未来计划以至于把握现时行动。 本书遵循实践的逻辑,以哲理深思与鲜活事实相映的话语方式,揭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本质和意义、构成要素、表征形式以及来源与发展路径,并探讨如何以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为轴心革新教师教育,结构性地转换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为恢复教师的自律性开拓道路。
借用马克斯·韦伯的两个概念,“启蒙者”所秉持的是心志伦理——关心的只是信念本身,是一种无所忌惮、不讲条件的政治理想主义,虽极富热情,却是没有任何结果的亢奋。回溯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心志伦理横流,无论是道德的理想国,还是技术的乌托邦,当学校变成政治的舞台(教师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或者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教师成为知识资本家),教育无力守护自己的边界,亦很难具有清明理性的态度。 本书以为“专业人”可以奉行责任伦理——心志伦理只关切于“应为”,而责任理正视的是“能为”。在一个业已除魅的理性世界,辨析于目的一手段之间关系的责任伦理要求具备三种特性;热情(对事的献身)、责任感(对事的坚持)、判断力(心沉气静去如实面对现实的能力,也就是对人对事的距离)。作为一个专业人,要小心守
《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堂必修课》是作者“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常规创新实践”专题研究与培训的成果。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教室里的电影院》作者利用自己较高的电影审美能力和电影知识储备,为高中生打开了一扇“影视之窗”,精心甄选的每一部影片都关乎美好、崇高、意义和珍重。 全书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开展电影课程的方法和指导技巧、16部经典电影赏析案例、电影课为学生带来的温暖和变化。可以说,这是一段中学语文老师与学生的电影之旅,也是一段生命之旅。相信中学语文教师或开设电影专题课的教师,会从作者的痴心和用心中收获一份阅读的惊喜。
本书修订,新增资讯和热门博文。精彩内容精品形态以飨读者!窦桂梅,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玫瑰”,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榜样和领路人。她以勤奋、自信、智慧、灵性修炼自己,打造团队,谱写出美妙动人的教育华章。本书是窦桂梅关于语文教学专业探讨的力作,也是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面阐述了窦桂梅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本书有的课堂记录,独到的见解。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和“用语文教人”,形成了她有理论、有思想、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她坚持以科研为教改的动力和方法,注重研究、探索语文教改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而今成了从课堂走出来的教育专家。她的专业成长的正能量,唤起了很多青年教师投身新课改的热情。书中的课堂教学实录是她魅力课堂的具体表现,极大地促进了
《教师实践性知识论——中日比较研究》由陈静静所著。 《教师实践性知识论——中日比较研究》内容如下:每一位教师都是博学的智者,他们是实践性知识最合法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他们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即兴的选择、行动,他们在共同体的协商中互助、生长。这是对教师生活史的叩问、这是跨越国界对教学实践的追寻。没有人能替代教师寻找到最合适的灵丹妙药,因为他们完全能够凭借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来为自己开处方。就让教师在与他人的实践互动中去重新审视自我,就让教师在与他国实践者的对话中去触发新的灵感。
本书刻意突出的是两个字:真实。因为真实,同行们才可能会有共鸣;因为真实,大家才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年轻教师曲折的成长;因为真实,或许在某些方面才有借鉴意义……因为真实,我们可以学做真人,教人求真。
本书不是英文心理学教科书的中文译本,而是作者根据心理学教学与临床督导需要,整合参考文献、教学心得与临床经验所撰写的中文专著,既有专业性,又具有科普意义。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等知识,对复杂的病因病理讨论比较精简,对少见的心理疾病也从略,非常适合作为心理、辅导、社工、护理等系所“心理学”课程的教科书,也适用于临床与咨商心理师、社会工作人员、学校辅导老师、护理人员等作为工作手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