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科研指南》立足教师教学科研的特点、面向教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对教师教学科研中的问题逐步展开探讨,详细讲解了怎样选题、怎样申报选题、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写作论文、怎样发表论文等内容。作者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问题,对教师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在叙述的语言上,也注重使用教师的话语方式,避免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表情达意,贴近了教师的实际需求与阅读习惯。
提炼大问题,创建大空间,构筑大平台。用“大问题”教学,必将促使教师研究视野发生变化:由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转向提升课堂的学科素养与数学气质上来。一个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经常关注课堂的学科素养和数学气质,并把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看成自己的一个自觉追求,从这样的高度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那么他都是一个真正的大师,一位大气的数学教师。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手册,旨在为课堂评价方面经历各异的读者提供便利的参考。读者首要做的或许不是通读全书,而是先从总体上了解课堂评坐的目的和作用,然后就可以直奔对本学科和本人教学目标而言最为恰当、最有意思的课堂评价技巧,进行细读和探究。为达此目的,本书在编排上分成了三编。编根据读者先前经历的不同,可作为课堂评价的入门介绍,也可作为课堂评价的全面回顾。第二编汇集了50种不同的课堂评价技巧,使用十分简便。第三编由全书最后两章构成,内容主要是回顾与展望。 本书核心部分在第7-9章,这三章展示了50项课堂评价技巧,其中有些是全新的技巧,有些则是在原30项技巧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应用情况进行了较大的修正。所有三章均包含若干分技巧,按评价对象大致归为:知识与技能(第7章),态度、价值观及自我意识(第8章)
本书是国际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主要探讨社会变革及其对学校教育变革和教师工作的影响。描绘了处于肇始时期的、新兴的、经济上充满创造力的知识社会,当前知识经济中更加强大的全球化运动。核心部分以两个大型研究项目的调查发现为基础,旨在探讨中学的改进与变革。在知识社会,经济成效取决于人们寻求摆脱危机之中、发现全新机遇并进行改革创新的能力。这是本书次在中国出现,由华东师范出版社出版。该校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与本书主题是那么的相得益彰、恰如其分。上海、香港等城市是新兴知识社会的缩影——飞速发展的经济、国际性大都市以及世界的高新通讯。教师和学校都将摆脱控制严格、等级森严的陈旧考试模式,在教与学中接受并进一步促进知识社会的革新和创造。
本书依靠最近的研究结果和教育体制中的整合实践,对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中整合学生学业获得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本书尤其深入探讨了学校教育中能力发展的问题,并更普遍地探讨了所有以赋予学习意义为目的、具有整合特征的方法。本书部分提出一个参考框架,通过从理论、历史和研究方面对整合问题的考察,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本着整合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能力。第二部分阐明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做法,并对大量工具进行了探讨,以帮助基层行动者们朝着这个方向来实施教育大纲和进行课堂实践、学业评估或编写使用教科书。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手册,旨在为课堂评价方面经历各异的读者提供便利的参考。读者首要做的或许不是通读全书,而是先从总体上了解课堂评坐的目的和作用,然后就可以直奔对本学科和本人教学目标而言最为恰当、最有意思的课堂评价技巧,进行细读和探究。为达此目的,本书在编排上分成了三编。第一编根据读者先前经历的不同,可作为课堂评价的入门介绍,也可作为课堂评价的全面回顾。第二编汇集了50种不同的课堂评价技巧,使用十分简便。第三编由全书最后两章构成,内容主要是回顾与展望。本书核心部分在第7-9章,这三章展示了50项课堂评价技巧,其中有些是全新的技巧,有些则是在原30项技巧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应用情况进行了较大的修正。所有三章均包含若干分技巧,按评价对象大致归为:知识与技能(第7章),态度、价值观及自我意识(第8章)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立于官学之外的一种教育系统。本书选辑我国历代书院重要文献30篇,并加注释和译文,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历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并进而对传绪久远的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和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中华文化传统有较为明晰的认识。文献年代上起两宋时期,历元、明、清以迄于现代;所涉的十八家书院,分布于今赣、湘、苏、浙、粤、京等多个省市,代表性与地域性兼具。本书的编写,是对中国教育史的深入探讨,同时也有利于开阔读者的文化视野,提高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