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设定教学目标?如何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如何为研究性学习制定授课计划?如何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变革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提供有效的支持?…… 本书具体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书中清晰地阐述了跨学科主题单元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为跨学科主题单元的设计提供了系统、实用的指导,包括如何启动一个跨学科主题单元、制定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等。书中所提供的3个详细、完整的跨学科主题单元授课计划极具参考价值,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于漪全集 5 课堂教学》:本卷收录了作者的十节家常课,这些家常课距今已经30多年。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有突破,最关键的是语文教学观念要更新,提出“教心必知心”“开启思维的门扉”“润物细无声”等观点。所收实录就是这些教育理念的实践展示。当时,知识短文、口头表达训练、习作讲评尚未受到重视,作者认为语文教学须重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读、写、听、说能力均应加强指导。实录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资源广泛,可资借鉴之处甚多。收教学实录八篇,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常课,其中有些文章尚未入教材,是执教者自选的。收《中学语文备课手册》中的四个单元教学设计及知识短文教学设计。80年代初,中小城市及农村教师教学碰到的很大困难是教学资料的奇缺。《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着眼于单元教学,提供教学所需实实在在
本书共分三篇。上篇是基于研究的学校课程规划纲要,包括学校的愿景与使命、九年一贯的课程方案、有效教学纲要、发展性课程评价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框架、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的运营、教师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等。中篇是学校课程实施与革新,着重介绍如何“让每一位教师理解《学校课程规划》”、“关爱: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等13个方面的努力。下篇是课程故事,课程变革的过程既是一种理智的行为,也是一种情感的过程,这里记述了学校课程共同体中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进修校长、合作研究者在这种变革过程中的感悟。最后的录记录了合作研究部分专题报告。
本书从关注具体行政领域的问题出发,以行政法律关系理论作为方法论,分析了高校行政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从实体权力(利)义务和程序的权利保障两个方面探讨了高校与教师间、高校与学生间纵向的权力(利)义务关系,并结合我国现实制度的缺陷提出具体制度构想,即在行政过程中引入正当程序,在救济程序中对教师、学生申诉制度加以重构,在诉讼程序中以重要性理论为标准确立对高校权力性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制度,以保障教师、学生权益。 本书通过“切断”对高校与其他外部主体的联系,专心于分析高校与教师、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纵向的权利义务关系,我们希望厘清两种纵向法律关系中的权力(利)、义务内容,并就如何规范高校权力行使、保护教师、学生权益的程序进行了制度上的设计。 需要说明几个本书中所使用的概念。首先是有关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收集了当前有关学习和意义建构理论的描述,其中包括基于模型的推理、概念转变、论辩、基于案例的推理、自我调节、具身认知、日常认知、活动理论、学习者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以及复杂性理论,等等。同时,本书展示了这些新理论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的应用案例。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适用于教学设计者、课程专家、学习心理学家以及其他任何对当前学习理论发展水平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从关注具体行政领域的问题出发,以行政法律关系理论作为方法论,分析了高校行政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从实体权力(利)义务和程序的权利保障两个方面探讨了高校与教师间、高校与学生间纵向的权力(利)义务关系,并结合我国现实制度的缺陷提出具体制度构想,即在行政过程中引入正当程序,在救济程序中对教师、学生申诉制度加以重构,在诉讼程序中以重要性理论为标准确立对高校权力性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制度,以保障教师、学生权益。 本书通过“切断”对高校与其他外部主体的联系,专心于分析高校与教师、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纵向的权利义务关系,我们希望厘清两种纵向法律关系中的权力(利)、义务内容,并就如何规范高校权力行使、保护教师、学生权益的程序进行了制度上的设计。 需要说明几个本书中所使用的概念。首先是有关
《社区教育原理》一书,对社区教育基本原理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既表述了我们的理论观念,又介绍了我们所推动的部分实验成果,具有可读性。它是社区教育和教育社会学的学术著作,也可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教材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实际工作者的参考书。 在20世纪社区教育受到重视不是偶然的,有着广阔的国际背景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致力于推动社会教育,使社区教育在促进社区发展和教育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社区教育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普遍的文化现象和教育实践,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学者的重视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