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走向现代:美国的崛起》是一本讲述哈佛现代化过程的书,是关于成就的故事: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哈佛都是现代美国史上伟大的成功故事之一。《哈佛走向现代:美国的崛起》既有看似琐碎枯燥的历史记录,也有情节丰富的生活叙事,还有深邃精致的理论分析,更多时候作者是在不动声色的事件描述中,表现出哈佛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复杂处境,以及处理不同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及组织特性。
内容简介
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教育现代化的到来。随着整个社会对高质量学校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整个社会教育系统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学校间的竞争正在变得日趋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学校面临的日益严峻的问题。学校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是学校品牌的竞争。教育要打破“千校一面”的现状,要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特色,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就要创立学校环境文化品牌,彰显学校鲜明个性。学校环境是展现学校文化和体现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通过具体的符号和环境文化来传达和塑造。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实践经验,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和视觉元素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性强,统一性差,导致规划主题不明确,个性不突出,不成系统,氛围差,不能塑
校史者,一校之信史也。为了迎接中南民族大学60华诞,认真总结60年以来学校办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厘清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2008年2月,校党委、校行政决定着手《中南民族大学校史》编撰工作。《校史》编撰的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系统、真实、科学地记述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家民委和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南民族大学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记述中南民族大学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力求真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中南民族大学既是一所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又是一个56个兄弟民族的和谐大家庭。《校史》的编修对
本书从“校长的与自我修炼、校长文化的与学校文化的建设、校长的管理艺术与学习型班子建设、教师成长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德育生本化的倡导与自主教育的深化、优质学校的创建与学校内涵发展、家校合作与区域共同体建设”等八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做好校长工作的方方面面,立意高远、深入浅出,既有实践路径的呈现,更有理性思考的提炼,值得教育管理专业研究者、校长等学校管理者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读。纵览全书,其核心是在探讨学校管理的理性思考与智慧方略,也就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如何做一个智慧型校长。
本书是《大学教学概论》的姐妹篇。全书共分七章:章介绍了大学课程的含义、范畴与流派;第二章对大学教学计划与教材的设计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第三章剖析了我国课程设置与问题及国外大学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第四章介绍了课程实施的含义、意义、实施取向、影响因素及步骤、内容、途径等理论与实务;第五章对课程评价的内涵、特性、功能、理论发展等进行了简略介绍;第六章主要讨论大学课程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第七章主要是对大学隐性课程的含义、功能、内容与意义等基本问题作了介绍。
本书以德国大学发展史作为背景,以教育规划与财政、人事与组织、教学与研究、入学与考试等领域作为观察点,重点考察德国大学与国家在以上核心领域中的权力分配,进而揭示德国大学与国家关系的基本面貌,并解读其独特的学术自由保障制度。
本书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本书共分三章。章是“最早的大学”主要介绍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南方大学和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北方大学的情况,另外还谈及中世纪大学对后世的影响,即“中世纪的遗产”。第二、三章分别为“中世纪的教授”、“中世纪的学生”,主要介绍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活动、学术的地位和学术自由、学生的日常生活等。
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之于大学,七十岁并不算高寿,当然也不算是少年。中国大学高寿者亦不过百余岁。七十年,说她大,因为她已渐趋成熟;说她小,因为她的人生序幕刚刚开启。好的大学是不老的,是万古长青的。师大创于蓝田,兴于岳麓。蓝田起步,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却不可稍忘。尽管往事如烟,但一想起这段历史,无不令人慷慨悲歌,心驰神往,崇敬之情,油然而生。1938年,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这是生死存亡之秋,对每一个炎黄子孙而言,这是颠沛流离之际。这是一个生死未卜的时期,但也是一个壮怀激烈的年代。当此之时,廖世承等仁人志士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弃个人生死于度外,怀抱教育救国之理想,凭借坚忍不拔之精神,历尽沧桑,宠辱不惊,顽强办学,艰苦创业。什么叫教育家?这就是教育家;什么叫书生报国?这就
本书介绍了过去几十年间美国在学校建设及改扩建方面的丰富经验,有几十个的案例作为佐证,这些实例及其体现的理念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先进性和启发性,无疑会对我国的规划师、建筑师有相关管理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在本书中,作者Brubaker回顾了全美22个学校项目,论证了未来学校设计的趋势和特征,并列举了几十个的案例作为佐证,通过这些案例,旨在对我国的规划师、建筑师有相关管理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本书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美观和富有特色的学校规划和建筑过程、计算机及其对学习和设计的影响、室内设计——色彩、灯光、空间、陈设和设备、教育结构改革对学校建筑的影响、学校规划——场地分析等等。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普通教育或相比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属性,这一职业属性反映在教学中,集中体现为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要以自己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本书在德国关于专业教学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介绍专业教学论的概念,分析对技术工人的独特的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从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论述。本是系统介绍职业教育学专业教学论的首本专著。
本书所涉及的研究课题,主要针对当今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发展策略研究,以便准确界定艺术设计学科在高等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明确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指导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在不同类型大学中的教育方针,并确立相应的学科定位与专业设置,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调整招生政策与课程体系,确立正确的就业导向,从而影响国家制定系统合理的艺术教育和产业政策。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内容共分四章,分别为“差别”、“控制”、“对抗”、“抉择”,也即反映了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被生产利用的四个不同过程。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差别利用及制造的过程进行分析。以学校为核心的整个教育体系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机制,第二章主要对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行为中的“控制”问题进行考察。在反映学校文化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技术总是被教师与学生灵活机巧地运用着。第三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这种抵制术进行深入剖析。对于社会的控制,作为个体的人时常处于“两难”的状态,人们不得不通过一种观念的“换算”权衡利益得失,以便做出合适的选择。第四章即描述了学校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换算”与“选择”现象。在结语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
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和实践,使学校尊重教学规律,依法治校,发展特色的需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重在学校自身发展。七宝中学从自身实际发展出发,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为导向,以“人文见长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建设及其运行机制构建”等为实验切入口,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实践,形成和发展“人文见长”的学校文化,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不断跨越、前进。本书是七宝中学参与闵行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课题研究的主成果,它的出版是七宝教育集团全体师生努力的结晶。 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和实践,使学校尊重教学规律,依法治校,发展特色的需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重在学校自身发展。七宝中学从自身实际发展出发,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为导向,以人文见长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等为实验
《如何管理你的学校(第3版)》由托尼·原著,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提出概念上的框架,为教育机构的与管理者开展实践提供指导。笔者力图以清晰易懂的用词来阐释复杂的理论体系,并通过教育机构中的领导和管理实例来说明各种领导与管理模式。为了使相关的理论更容易被实际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笔者力图增进读者对支持并指导有效教育领导与管理实践的概念的理解,并借助本书帮助中小学的中高层提高他们的领导与管理才能。
这本为校长而撰写的专书,具有下列诸项经过检验的信念。其一,课程的实务并无所谓惟一的正确作法。本书所提供的乃是一些曾经经过实际检验过的实用指引,而非一些呆板的处方。作者强烈地建议校长们应该弹性地运用这些指引。其二,课程的发展与实施乃是一项合作的志业,学区的、学校行政人员,以及班级的教师皆必须朝着一项共同的目标相互合作。虽然这本书的重点在校长,但是,全书是把校长当作一个团队的看待的。第三项强烈的信念是,校长必须发挥主动而积极的领导角色。不幸的是,在教育领导的文献当中,此一角色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我们让学生能精熟某项高品质的课程,那么,校长就必须在各个层次和的过程当中,扮演积极的领导角色。
校史者,一校之信史也。为了迎接中南民族大学60华诞,认真总结60年以来学校办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厘清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2008年2月,校党委、校行政决定着手《中南民族大学校史》编撰工作。《校史》编撰的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系统、真实、科学地记述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家民委和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南民族大学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记述中南民族大学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力求真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中南民族大学既是一所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又是一个56个兄弟民族的和谐大家庭。《校史》的编修对
课程变革的过程充满了思想的复杂性、参与人员的复杂性,以及动作流程的复杂性。课程变革的种种复杂性呼唤有效的课程领导。课程变革中复杂的思想性问题,需要课程领导支慎思,去做聘出选择,并在实践中坚持这种选择;课程变革中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课程领导去影响,去协调,并在实践中凝聚力量,共同完成课程变革这一伟大的事业;课程变革中复杂的技术性问题,也需要对此有着专业视野的课程领导处理。可以说,正是日益复杂的课程变革过程促成了课程领导的出现。本书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个部分是课程变革理论部分,对课程变革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通过这些基本问题的讨论,我们试图在读者心目中建立一个有关课程变革的全息图,让读者理解课程变革,把握课程变革,为理解学校课程领导打下一个宏观的背景基础。第二部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对象是中国经大学合并后形成的多校区大学,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为中国多校区大学的形成与初期融合。对有关中国大学合并以及其后必须进行的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从系统科学、政策学、经济学的视角,对大学合并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对合并高校的初期融合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高校融合的理论模型和融合的有效性判据;从学科和文化的角度研究了合并高校的融合以及合并后高校融合中的管理变革。第二部分为中国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本书研究了多校区大学的组织机构、组织结构形式、组织结构的成因,提出了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模型。在多校区大学管理方面,本书提出管理理念、学科布局、资源配置、非正式群体的
本书从学校和学科两个维度,按照情境分析-愿景目标-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的行动研究过程。系统阐述了一所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果和探索历程,生动再现了教师作为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创新。既可以帮助课程理论研究者全方位地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样态,为课程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实践依据,又可以为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可以借鉴的范例。
教育本应是一种不受外力干扰和侵染的纯正事业,应当遵循教育本身固有的规律,因材施教,因时制宜,不偏不倚,自然发展。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初春晖中学“纯正的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纯正的教育”就像清水一样,能荡涤那些乏味无力的教育,积极图谋人性的发展。“真正的教育需完成被教育者的人格”,学生进入学校是接受教育的,而不只是接受的。20世纪20年代,在经亨颐、夏丐尊纯正的教育思想感召下,丰子恺、朱自清、刘熏宇、刘叔琴、朱光潜、匡互生等一大批名师齐聚春晖,蔡元培、叶圣陶、吴稚晖、俞平伯、杨贤江、黎锦晖、黎维岳、舒新城、陈望道、黄炎培等专家学者慕名前来游学演讲。在短短的几年内,春晖中学因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富有关爱和善意的教育实践而名声远播,取得了与当时南开中学齐名的辉煌成就。经亨颐和夏丐尊都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