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针对中国区域地理进行完全展示。丛书遵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构建山川事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格局,演绎中国“自然地理+人类活动”的概念集合——一个将“中国地理”视为包含着特定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在“人类圈”中展开的人类活动、物产演化、经济形态、疆域变迁、区域文化等多种元素在内的复合体系: 它以自然地理的山川形胜,或地域文化的构成差异为基础,将中国划分为数百个自然或文化小区,由此集结成数百册特大型丛书; 它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以具象的“地理”概念为切入点和线索,深入推及广阔的“国家”范畴,感性展示地貌、生态、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 它是创意独特、形式新颖的科普读本,面貌介乎通俗读物与知识词典之间,体例呈现为对“百科全书”与
本书是关于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一个解释性框架、学校文化理念识别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战略与发展规划、调研与评估、制度设计、一份教职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你想成为一个智慧的、受同事欢迎的学校领导吗? 你想让你的同事摆脱“星期一综合征”吗? 你希望你的同事每天都充满干劲与热情地工作吗? 你想恰如其分地向你的同事表达感谢与认可吗? …… 本书为学校提供了诸多方便易行、费用低廉的激励策略,使他们能够自由运用本书中的点子鼓舞并激发教师,让每位教师都喜欢来上班,都能够从积极的工作环境中受益,都能幸福地享受教育生活。
《西迁浙大》,自2005年9月接受任务,至2007年1月脱稿,历时1年零4个月。浙江大学西迁是一幅壮丽多彩的画卷,《西迁浙大》取材从可读性出发,侧重于当年的一些故事和轶闻趣谈,有别于校史和人物介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浙大在西迁中的艰难崛起。因篇幅所限,也只能作鳞爪之为。 《西迁浙大》资料主要取自《竺可桢日记》,竺可桢、王淦昌、苏步青、谈家桢、贝时璋、罗宗洛、刘奎斗等人的传记,费巩、王国松等人的纪念文集,浙大校友的回忆文集和回忆文章,涉猎书、刊凡40余种。此外,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浙江大学档案馆,以及诸多学长、校友和友人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博雅教育的兴起》为拉什道尔院长关于中世纪欧洲大学丛书中的牛津卷。本书对于牛津大学的历史起源、牛津大学以及各个学院机构章程的演进发展、早期的牛津大学与牛津城之间的微妙关系、大学与教堂之间的渊源以及牛津大学诸学院的创建过程做了详尽而动人的记述。对于高等教育史以及早期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研究,本书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仪式、节日与庆典,关乎美好、感恩、崇高、意义和珍重,这些不同寻常的日子如同学校的节气,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个个节点。本书立足于学校与班级常见的仪式,分为常规仪式、成长仪式、节日仪式及教室仪式四大部分,详细介绍了20个仪式开展的指导案例,每个仪式从诗歌引入、仪式解读、案例呈现及拓展链接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将会对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校园仪式活动产生更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希望通过学校仪式,营造特殊的教育氛围,表达内隐的教育理念,打造一所诗意流淌、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
本书是为纪念威斯康星大学成立150周年而出版的文集。由威斯康星大学校长主编。该校著名教授、学者著文。它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例。全面阐述了美国巨型州立研究型大学的性质与使命。对新时期大学遇到的内在与外在挑战、大学要保持领先地位所采取的战略对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阅读这部由身在同一学校。具有不同背景、根据同一主题、运用不同视角的人撰写的关于自己学校发展的著作,我们会深切感受到一流大学所具有的那种由丰富的个性所构成的多样性、在多样性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性、由共同性所孕育出的独特性。
《中外校史编纂要览》史料详实,内容丰富,不仅对高校校史研究工作者,而且对高等教育、大学文化、档案管理、教育史、社会史等工作者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那些喜欢了解大学历史与文化的读者来说,也不失为一本有意义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