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CEL语料库光盘的总体结构包含三个部分:口译语料库、笔译语料库以及检索工具。口译语料库包含语音文件和文本文件,文本文件包含学生的完整英汉、汉英译作和经过句级对齐的平行语料,平行语料又进一步分为生文本和经过词性赋码的文本。笔译语料只包含文本语料,其分级格式与口译部分相同,同时笔译平行语料也包含生文本和词性赋码文本。本手册共四章,章为绪论部分,对PACCEL进行了总体介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PACCEL的口译语料库;第三章详细介绍PACCEL的笔译语料库;一章对PACCEL检索工具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书收集整理了大量存在于书籍、报刊、媒体、网络、词典以及学生习作中的中式英语,加以详尽的分析说明,并提出了修改建议,旨在帮助读者克服中式英语,掌握准确英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编者还大量引用原著和原文词典的例句,通过学习原著来克服中式英语是编写者一以贯之的宗旨,读者的视野将由此得到拓展:原来英语可以这样学。编排体例1.本书以句子为单位,以汉语句子中的关键词为词条条目。条目用黑体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2.〔查阅辞典〕针对该关键词和其他的相关词语,查阅我们最常用的汉英词典,用以指导我们着手翻译。3.〔中式英语〕是学生误译或出版物上不完善,甚至不妥当的译文。4.〔求疵笔记〕对译文中的瑕疵作条分缕析的说明,明白了病因所在,也就知道了如何订正。5.〔修改建议〕是对原译文的一种订正方案。6.〔评鉴提示〕用
借助相关学科的论述,探讨口译评估研究的基本问题,探索口译评估方法论,为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提供基础。通过从口译职业市场的现状到职业能力评估与服务质量评估的类别、方法等,分析和评述现行的职业评估模式。分析、研究口译教学训练课程的设立、训练质量评估的目的、评估类型。以及各训练阶段的评估方法和手段,理清教学训练评估中的关键性问题。探讨口译研究评估的定位,明确口译评估研究的地位和作用,摸索口译评估研究的新方向、新路径和新手段。
本书是英汉语语篇对比分析方面的专著。作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和方法全面分析了近年来有关英汉语语篇对比的论文和著作,开辟了中国古诗词英汉分析的语言学途径。本书可供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芳香的研究生和教师使用,也可供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使用。
《释名析义:万物名称与中外文化探微》所作的主要探讨可姑称为“词理学”——不仅探索词语的理据,亦探究词语构成的一般原理(如形态学的组合方式、命名法的类型等),琢磨词语创造中人类的思维方式,考量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如此等等。狭义的“词理学”着眼于词语的内部因素,而广义的“词理学”则越出语文的边界,与词语所反映的广阔世界相联系,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极其丰富、广泛的“双边”或“多边”关系和影响。探究许多名称的来由,仅在语言领域本身还难以找到答案,而须在词语所反映的客体事物涉及的知识范围作一番调查,从而可能摸索出某个名称形成的缘由。
《汉英误译精解》作者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中国学生英语误读误译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学习英语的中国人误读误译往往惊人地相似?刘宓庆教授在其《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的本质在于,汉语遣词造句靠的不是语法框架,而是“意念主轴”的心理引导。纵观中国学生所犯带有趋同性的英语理解与表达错误,可以明显发现,汉语意合思维与形似误导恰与“意念主轴”的思维轨迹不谋而合。它们不但是导致中国学生英语误读误译的一大根源,还是造成“中式英语”和“欧化汉语”的重要原因。有憾于此,《汉英误译精解》作者之一张传彪早在1984年就开始潜心收集,分析归纳中国学生所犯典型英语错误。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将自己辛苦撰写的《汉英误译精解》奉献给当代大学生、研究生和广大英语爱好者。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
本书首先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同声传译的研究进行了解析,并得出了结论:同声传译是一种独特的极限认知条件下的人类语言活动,受制于短期的记忆。然后作者又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分析了语篇各个层面的冗余信息的产生,并提出了“同传的概率预期模型”。《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提供了一个全面、综合、跨学科的方法来描述同传的工作机制,用科学的方法对同声传译以及同传议员等相关议题进行了诠释。
本书具有一般大部头理论著作没有的优点。首先作者选择的文章大多是据实而论的经验之谈,文字比较平易,容易为初学翻译者理解。比如钱钟书论林纾的翻译一文,作者从自己丽次读林译的不同体会出发,把翻译之为诱、媒、讹、化的种种理由娓娓道来,引人人胜,而且对大多数可能不会再读林纾译文的读者而言,这篇文章将会把读者带入林译的胜境,使他们对中国现代翻译史上这重要的一页有所了解。又如许渊冲提出的三美、三化、三之理论,初听起来扑朔迷离,近于玄言,但一旦亲眼读过就会发现,文采风流句句来自许先生的翻译实践,而又与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水乳交融,一脉相承。此外,吕叔湘、杨宪益、林语堂、余光中等人的文章,也都是水陆毕陈,具有浅显易懂、发人深省的特点。本书是为初学翻译者编的,编者选择的文章大多是据实而论的
《社会符号学视域下<红楼梦>文化内容的英译: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以社会符号学理论为指导,选取《红楼梦》七个方面的文化内容为语料,分析两种译本在英译《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社会符号学意义的得失,对汉语典籍的译介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中涉及的文化内容涵盖小说所处历史背景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具有自身的符号意义,而这些符号本身的语用意义远丰富于它们的指称或言内意义,与文化息息相关。
《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全书分为五部分:引论部分:介绍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等概念;宏观篇:深入探讨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宏观结构的关系;中观篇:重点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学系统之间的关系;微观篇:具体分析社会文化与译者、翻译文本等要素的关系;结论与余论:总结研究结论,指出研究局限。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开始依据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等从文化层面研究翻译本质、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与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等理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运用实证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深入探讨了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文学翻译工作、翻译教学及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