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彩绘本桃花扇(汉英对照)》明末复社文人侯朝宗邂逅秦淮名妓李香君,结为夫妻,奸臣阮大铖生嫉妒,设计陷害,将侯打入天牢,并趁机逼香君改嫁。香君誓死不从,以头碰地,血溅当场,染红素扇朝宗好久依血添枝加叶,画成点点桃花,其后又义士搭救,侯出狱,清兵南下,明朝皇帝被俘,目睹世势剧变,侯李万念俱灰,出家悟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诗叙事是中国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早在《诗经》中的一些抒情诗,就已具有叙事的成分。至汉代,诗歌的叙事性、戏剧性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不仅标志着叙事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且其艺术成就也深受世人喜爱,与随后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并称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乐府在汉代是指专设的音乐机构,魏晋时则演变为一种诗体,此后其概念内涵每有变化,但所涉诗歌“缘事而发”的特色却始终未变。唐朝诗人白居易以新乐府的名义,把抒情写景融入叙事,将叙事诗的艺术表现力推向。他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融叙事与抒发感伤为一体,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后先辉映,构成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重要篇章。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是全美最风行的经典名著导读笔记,由哈佛学生们融会名著阅读和文学学习精华,亲笔撰写而成。蓝星系列以经典性和流行性并重的名著为素材,以明晰的风格和地道的语言,解读名著精华和具有时代性的主题和思想。蓝星精辟、明晰的编写风格让“半天阅读一本名著”成为现实,使我们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同时迅速增强英语水平,提高文学修养,增加谈资。蓝星闪耀,伴你前行!
本书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讨论如何欣赏绘画的问题,配以大量精美插图。介绍了丰富绘画知识,为绘画爱好者的一本很好的通俗读物。 “How to”丛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实用英语读物。该丛书用简洁而轻松的语言就一些日常生活话题娓娓道来,诸如如何欣赏绘画、外出旅游、开发智力、与人交流、游戏娱乐等,并且配有大量活泼有趣的插图和著名绘画作品的图片。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学习、欣赏此书,我们推出了这套翻译版“How to”丛书。翻译版“How to”丛书保贸了原书的写作风格及其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习者逐渐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到主动获取知识。读者可以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丰富自己的生活常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此外,由于这套丛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读者朋友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直接付诸生活实际。也许您会惊喜地发现学习成了
《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一书通过对葛浩文、罗慕士、翟里斯、闵福德等共21位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英译中国文学的汉学家的生平、翻译作品的总体情况和翻译策略特别是翻译互动的研究,得出了翻译活动给中国文学走出去带来的启示: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推出那些有文化自觉和创作自觉的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 正是葛浩文等一批汉学家兼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的“信”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有文化自信和创作自觉的莫言等中国作家,使他们的作品成功地走向英语世界乃至西方世界。由此得出另一重要启示:从翻译到创作再到批评都应多几分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都应该有起码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这也是本著作研究、关注这些英语汉学家的初衷。
《英文诵典》编选文章的主要原则是“经世致用”,亦即“理在书中,题目在书外”。《英文诵典》选材范围甚广,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隽永婉约的散文,音韵优美的诗歌(对其朗读和背诵尤其可以锤炼自身英语口语的节奏),撼人心魄的演说,感人肺腑的书信,发人深省的时文,经典名著的名篇,圣人智者的名言和千年传诵的谚语等等,或者展现世态万象,或者阐释生活哲理,或者抒发缱绻情怀,或者演绎精彩人生,是“原装正版”英语的大观园,是纯正地道英语篇章的大本菅,是西方国家灿烂思想的万花筒。《英文诵典》可以完全突破一些英语老教材的“思想禁锢”,既可以锻造各位读者“出口成章”的真功夫,又可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还可以帮助大家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从精神层面上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改善自己。可以说,《英文诵典》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本书是世界上很震撼人心的“黑色英雄”小说作品之一,有“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人间情爱的很宏伟史诗”之誉,它是“专享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小说主人公希思克厉夫与收养他的庄园主的女儿相爱,却因社会地位悬殊不能结合。数年后希思克厉夫再回到庄园时,便对夺走他爱情与幸福的人进行残酷的报复,复仇虽然成功了,但他并未从中获得幸福,而是留下了一个令人神伤的传奇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托尔斯泰的很多短篇著作,包括本书选取的《傻子伊万的故事》《人靠什么活着》《两个老人》等,都更像是根据俄罗斯民间故事而创作的寓言或童话。这些故事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素材,充分反映了当时俄国民众的生活面貌;同时因其寓言的性质和魅力,即便含有超现实的情节,也不会使人感到荒唐。通过这些寓言故事,托尔斯泰对读者展现了劳动的神圣性、友情、对人类的爱、对贪欲的告诫、信仰的姿态等多个层次的思想。作者在这些作品中试图传递这样的信念:人之所以生而为人,是因为人有一颗不违人伦、不失天性的温暖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