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和中国出版文化的独特性,以出版介质和出版方式为切入点和关注点,以中国出版史进程中的经典作品、重点出版机构和重要人物为中心,将三千年中国出版历史分为甲骨竹帛时代、纸写本时代、手工印刷时代、机械印刷时代和21世纪“大出版”时代几个专题,突出描述了中国当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当代出版与世界交流及对世界出版业的贡献,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出版史中的重大命题,力求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来反映中国出版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全景与丰富内涵。 可以说本书的成品本身就是中国出版的一张“名片”,是中国出版特色、水平和成就的代表和展示,读者在拿起该书的时候,就能强烈感受到中国出版的魅力。
One of the world's 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continu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ithout interruption. It is a culture characterized by long history, rich content, unity in diversity, deep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o review 3,000 years of Chinese publishing is to se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in each period of publishing activity. Therefore, the publication and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of this illustrated summation of China's 3,000 years of publis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body of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a chronological approach that displays China's publishing history and culture against the whole panorama of Chinese cultural development. Papermaking technology,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are the transition markers, thus: 1. The invention of characters and the appearance of books-the era of writings on bamboo and silk; 2. The invention of papermaking technology
《术与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主要分析了《易》中关于“阴阳”文化的释义和存在,同时将阴性文化单独列出加以讨论,从古代文献如《六经》《春秋》《洪范》等篇目中分析阴性文化的现实阐述,将人性、文化等用阴性文化加以阐释,诠释了阴性文化的内在含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蔓延数千年,从未中断,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多元一体、影响广泛而深远、不断进取和发展的鲜明特征。纵观3000年的中国出版历史,每一个阶段的出版活动都有因有革,体现出独特的演进轨迹和丰富多彩的发展面貌。因此,对中国3000多年出版历史进行总结提炼,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世界人民展示,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书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分四个时期来展示中国出版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全景。以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以及电子技术应用于出版为标志,划分为四个时期:1.文字的发明和图书文献的产生——竹帛时期;2.造纸术的发明——纸写本时期;3.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印刷时期;4.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时期。附录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图书的装帧形式;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图书和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图
《中国望族旗袍宝鉴》的续编,展现百年来海派旗袍的精华之作。收入本书的家族有:宋庆龄家族、顾维钧家族、牛尚周家族等家族大家闺秀的旗袍,共计70件。均是作者近年来从海外采访、收集、名媛们当年穿过的、目前所剩无多珍贵旗袍,承载了她们特有的中西合璧的审美理念,同时也是当时纺织、印染、裁剪、缝制等工业技术发展的印证和标本。这些旗袍的汇编出版,将为海派旗袍的发展史留下一部真实的记录。
《自画像里的百年中国女性:视觉图像与空间叙事研究》以“身体”和“空间”为主题词,旨在对我国20世纪以来的女性自画像艺术实践进行谱系研究,分阶段考察图像衍化轨迹及审美趣味转型路径,发现其间内蕴的重要空间性关系和问题,力求在西方话语影响外弘扬我国本土艺术精神,为反思现有艺术史建构模式提供可能。
《中国香学》是部全面系统的中国香文化专著。全书从中国香学概念、中国香学发展简史、宋代以来中国人对沉香气味爱好的嬗变轨迹、香材、品香的方式和香、香与茶、香与佛教、香与家居生活、品香的感悟和境界、香学论述精要摘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香学这一脉古老、特殊、美妙的中国传统文化。
或许你从未见过如此"丰盛"的一本书。 它是食谱,作者根据《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典籍文献记载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按时令编排,囊括宫廷菜、文人菜与平民菜三级,涉及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附有详细的食材配置与制法步骤图,上手容易。 它是随笔,跟着作者信步闲逛于宋朝的市井乡间:每道菜背后有什么名堂,菜市货摊新上了什么,寒食重九、春秋社日有哪些热闹,知名的文士学者为"吃"留下了哪些佳话、笑话……历史风物皆有迹可循。 它也展现了宋人的美学,收录宋画、书法、唐宋器物图片还原其时情境,赏花、焚香、玩物……由"吃"延展开去,欣赏一个大雅与大俗兼备的迷人时代。 宋宴,是一场宋朝文化的盛宴,色香味俱全,带领你重寻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书是资深色彩、形体、礼仪培训及旗袍文化推广专家梁双的倾心之作。该书从旗袍服饰发展渊源入手系统介绍了旗袍的演变史和旗袍的服饰元素特征及构成。同时结合人的自身形体、色彩、个性特征对如何做到人衣合一做了精到阐述,对于饰品如何巧妙点缀亦有妙论。最后旗袍故事中对旗袍名媛生活场景的还原亦是对旗袍文化更有意味的形象表达。 本书试图从旗袍服饰、旗袍生活、旗袍故事对旗袍文化做一个系统总结,填补了旗袍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不可不读。
本书主要内容由孙关宏教授近十多年来在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的讲稿,以及在相关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经过系统整理和精心编辑而成,反映了他对政治生态、政治发展、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独到分析。
中华文化融人世界的主要媒介之一,是教材。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的量与质,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极其重要。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的现实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长远需要,科学调研,编写出既能包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真实反映当代中华文化特色,简便易学、口径适度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材。 这套“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就是基于这种客观需要的一种努力。丛书涵盖三个层面:文化读本、中外文化传播经典案例分析、传播途径研究。其中《中华文化之旅》与《中华文化问答录》作为中华文化读本互为补充,前者提炼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历史,后者细化中华文化的知识点,两书结合,可使读者生动掌握中华文化的经与纬;《中外文化国际传播经典案例》则选取中外文化传播中的经典案例,从成功与失败正反两方面,分析文化传播所涉传
郭黛姮、贺艳编写的《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图册》介绍: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是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主持设计的,园中大多都是中国典型的园林景致,但在长春园裹却有一座西洋花园,分为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法画十座西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