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为参加英语专业(本科段)自学考试和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而编写,是《英语语言学概论》(王永祥、支永碧,2007)的配套辅导用书。本书共分四部分,部分为英语语言学核心理论和概念,主要包括:本章主要考点,课文理解与重点内容分析。第二部分为英语语言学概论的十三章单元配套练习,和原教材中的练习稍有不同的是,在本部分,编者们选编了部分自学考试真题和一些高校考研真题,以便考生更好地了解本章重点。第三部分为英语语言学综合模拟试卷,内容紧扣《英语语言学概论》,针对性很强,适用于英语专业各类考生。第四部分为江苏省自学考试英语语言学概论部分考试样题及参考答案。
《修辞诗学》研究汉语修辞诗学,注重从修辞评估、修辞动机、修辞题旨、修辞选词、修辞联想、修辞造句等修辞产生过程分析诗歌修辞。《修辞诗学》的第壹个特点是按照修辞的生成程序,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第二个特点是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进行实践性研究。
本书引用了认知科学、语言学和发展心理学中的大量实证研究案例,批评了生成语言学理论对儿童语言习得过程所作的不切合实际的解释,揭示了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并非一种“语言本能”,而是和其他认知能力紧密联系的,并系统提出了自己基于使用的、以构式学习为中心的语言习得理论。
本著作的一大特点即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工作记忆对图示搜索、激活、修正及扩充等作用,从而为外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及建议。本研究的创新性亮点主要体现于设计一系列思路新颖的教学实验,进而实证探究工作记忆在图式激活、图式修正、图式拓展等领域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培训学生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的互动,促进认知结构的科学发展。此外,本项目还突破了阅读理解的局限,在图式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任务型”和“内容型”外语教学模式,主张开展学术英语和专业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高效化。
《语言的基础——大脑、意义、语法和演变》是Jackendoff多年来有关语言理论基础和理论研究模式的集大成。《语言的基础——大脑、意义、语法和演变》是有关语言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研究模式的集大成之作,融汇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哲学以及生物进化论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在评价乔姆斯基关于普遍语法的种种观点之余.提出了语言处理的平行构架观作为人脑存储和处理语言的基本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语言和交际,尤其是认识语法、词汇、语言习得、语言的起源以及语言和思维与真实世界的关系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跨文化交际理论建构》涵盖了一系列经过筛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了这部著作的出版,Gudykunst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此过程中,他指出,“如今,涉及跨文化交际各个层面的理论至少有15个。”(Gudykunst,2002,p.183)这些理论可分成七大类:意义建构、沟通准则、文化模式、调整和适应、身份认同的形成和调整、人际交流的心理过程,以及传播的组群和网络。(Klyukanov,2005,p.1)遗憾的是,尽管Gudykunst收录的理论涉及面很广,但他却将相当一部分理论排除在外。比如,他只字未提有关价值观的众多理论(或许他认为价值观的理论只是对文化模式的解释),以及有关冲突、非言语交际、符号模式的交流(或符号学)等一系列在跨文化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这些没有被Gudykunst收录的理论,在其他许多跨文化教材中都作为重点进行了介
我学习法语、从事法语教学及相关工作已经36年,除了立志学好法语之外,更想证明学好法语并不是什么难事。法语存在已上千年,称得上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无数人曾经或者正在用它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既然这无数的差异性个体都能通过法语实现交流,我想那么法语一定是很容易被掌握的,而绝不像很多学生抱怨的那样“高深”、“难学”。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第2版)/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于2003年一次出版,2015年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作者以韩礼德和韩茹凯的非结构性衔接机制为起点和标准,探讨了哪些语篇特征是衔接特征,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对语篇连贯做出贡献,并就衔接机制、衔接力、衔接原则、衔接关系类型、衔接理论的应用等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第2版)/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为第二版,增加了宏观连贯原则研究与多模态话语衔接和连贯研究,完善了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研究框架,进一步拓宽了语篇分析的思路。
《术语管理概论》是一本探索性、开创性的术语管理著作,理论与实践并重,较为全面地讨论了翻译工作中术语管理的常见问题,内容涵盖术语识别方法、术语翻译方法、术语管理流程、术语管理技术和工具以及术语管理典型案例等。《术语管理概论》可适用于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术语学相关课程的教师、术语管理研究工作者、翻译从业者以及其他从事语言服务的工作者。
《中国商务文化(汉英对照)》有以下显著特点:1)这本教材具有很好的针对性。作者根据商务汉语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语言程度进行编写,其教学对象主要是将要进入商务、金融等领域的学生或正在从事这类工作的公司职员、中层管理人员等。针对这一学习群体,《中国商务文化(汉英对照)》作者精心设计和安排了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商务文化和商务汉语的训练内容。2)这本教材内容新颖、实例真实,英汉两种语言通俗易懂、简洁自然、地道、得体。从课文的内容和题材上较全面、客观地展示了商务汉语活动的真实情景以及商务文化内涵,有利于学习者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商务工作。3)这本教材的编排充分考虑到汉语学习者的不同背景和程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以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商务文化和交流的内容。同时,全文使用拼音以方便那些会说不认字
本书共分为六部分、十八章,分别就转喻的本质和分类、转喻和隐喻之间的关系、词汇和语法的转喻理据、转喻与语用、转喻与语篇分析以及转喻与文学和翻译等话题展开讨论,系统地论述了当代认知语言学中认知转喻理论的研究现状。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并非仅仅介绍认知转喻的理论观点,而是在引进介绍的基础上对词汇、语法、语义、语用和语篇等语言各个层面的转喻理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本书对语言研究者、语言教师以及语言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聆听:外语界前辈的声音》是作者黄新炎对中国外语教育界十六位知名专家学者的访谈,与读者分享了学者们的人生经验和治学心得,形式新颖轻松,可读性强。读者可从中一窥名家风采:不仅了解他们精彩的人生经历,也能学到治学和做人的道理。
心理语言学从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对外语教学有其独特的指导作用。但是,正如Skethan在1998年的专著《语言学习认知法》中指出的那样:由于历史的原因,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的缺陷之一就是未考虑心理语言学的作用。《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以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为线索.试图探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这些课题包括语言的理解(语言感知、心理词库、句子理解和篇章理解)、语言的生成以及语言的习得。
《什么是意识流小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意识流小说的历史背景、文学渊源和心理学基础,深入探讨了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三位意识流作家的创作思想和美学主张,对十余部英美意识流小说的艺术形式、创作技巧、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作了详细的剖析。《什么是意识流小说》的构思与设计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范式,以问答的方式来揭示意识流小说的显著特征和艺术魅力。书中的60个问题涉及意识流小说的各个方面,对读者全面了解其历史背景、演变过程以及主题、形式、技巧、语言等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本书由李维屏等著。
人类自开始关注语言本身之日起,就对词汇现象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关于词汇的研究历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词汇学十讲/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讲做了较为详细的陈述。就总体而言,在我国,因受传统词汇学研究框架的束缚,关于词汇学的著作,多为实用性的词汇学教程,而对词汇理论的探索涉及不多。《词汇学十讲/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对前人和时贤的各项研究成果虽有大量的承继,但并不执泥于这些成果和研究架构,而是贴近学科动态,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入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对词汇各方面的探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词汇学研究的一些新突破,由此在词汇学研究的方法论上有新的提升。
《抗战时期重庆翻译研究》分8章,旨在对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学翻译、军事翻译、科技翻译、新闻翻译与对外文化交流进行较系统的梳理,揭示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活动对全民抗战、最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贡献,具有文化研究的补白意义。《抗战时期重庆翻译研究》运用现代翻译学理论对当时的翻译活动和作品进行描述,分析翻译手法、策略,语言表达形式、翻译目的与动机、接受效果、传播渠道与政治,创作之间的相关性;揭示翻译对中国抗战文化,以及对重庆当今文化建设的意义。
外显和内隐学习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重要的议题之一,对其深入的研究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二语课程设计、编写、教师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课堂内外的学习。本书共八章。至二章介绍了与外显和内隐学习相关的基本概念,系统梳理了主要理论与观点;第三章介绍了研究范式与方法;第四至七章分别探讨了外显学习研究、内隐学习研究、二语课堂外显和内隐学习研究、外显和内隐学习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在细致梳理、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发展趋势。第八章总结全书,并对外显和内隐学习研究进行了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