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通史(第2版)》是很有分量的一部专著,全面和系统地对西方翻译理论做了翔实的梳理和归纳。修订版后内容具体涉及:1.改革开放40年来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和输出;2.译介的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外国译论;3.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呈现的研究范式;4.西方翻译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的学术贡献;5.如果历史而逻辑地看待外国译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融合创新。
《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研究》系统地考察了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的不同模式、策略及其得失,并立足于中国翻译史、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结合译本细读,剖析了明清儒家士大夫西学会通背后的文化心理、认知基础、诠释资源及译本特征,试图界定和阐明会通及翻译会通的学术内涵,以确立会通作为传统重要译论的学术地位。本研究宏观上有助于拓宽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研究的视野,微观上有助于认识从徐光启到林纾等诸多中西会通模式,探讨会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反思与新文化构建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英语、日语母语者“比”字句的言语加工策略对比研究》对英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汉语“比”字句的习得情况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描写了英语、日语母语者9类“比”字句句式的习得过程。(2)分别探讨了英语、日语母语者“比”字句的言语加工策略。(3)对于英语、日语母语者“比”字句的言语加工策略进行了对比。(4)结合研究结论,对于多元发展模式和二语习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 学界关于“比”字句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没有间断过,成果也比较丰富,该书值得肯定和介绍的特点,首先在于其研究视角,运用多元发展模式理论,研究学习者的言语加工策略,并对多种母语背景学习者的言语加工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
《翻译技术教程(上册)/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十三五”规划重点教材》根据大数据时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以新时代译者的翻译技术能力为框架,以解决现代翻译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为导向,以理引路,以例示范,系统阐释了翻译和本地化服务过程中的多种技术手段和应用工具,旨在助力培养具备“翻译 技术”综合素养的现代语言服务人才。教程分为上、下两册,不仅适合外语、翻译专业的学生以及翻译技术应用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作为职业译员、审校、项目经理和本地化、技术写作及技术支持等语言服务从业者的技术参考工具。
《第二语言加工及R语言应用/中青年学者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前沿研究丛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集中介绍R语言基础知识以及使用R进行统计建模的过程。而下篇将以语言研究数据,尤其是在第二语言加工这一主题下,展示R语言的具体应用,将重点介绍我们前期所开展的第二语言加工的多个实验以及使用R进行数据分析的详细过程。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教师资源包1:基础模块》体现了的评价理念,活动设计体现出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为诊断学生的学习提供学习梯架,同时为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提供参考。活动尽可能避免机械的选择答题,增加做答题目,突出真实性评价。每一单元最后还增设了自我评价环节,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教师资源包1:基础模块》由“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部分组成。“教学目标”部分帮助教师明确每一单元应该达到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目标,明确单元任务。“教学建议”部分主要介绍教材中各个活动的操作方式。为了帮助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教师
本书是一本教材,结合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基础,旨在对学生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方面进行专门和系统的训练。本书全方位地分析和阐述了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写作技巧,从论文选题、确立主题、资料搜集与整理、草拟提纲、论文初稿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论文格式、注释的使用、文献援引、地道的英语用语表达等方面详尽讲解了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各个具体环节,并援引了新近在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作为实例供学习者分析和掌握各章节的理论知识。
《许国璋文集:文学与文化卷》收录了许国璋教授关于文学与文化学理论研究的数十篇文章,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许先生的文学与文化思想。这些文章都是在主要语言学刊物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或是公开发行过的学术丛书或教材的序言。
《三字经》英译,为译事之至难,被评论家视为“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因此,译者突破禁区的描述以及多译本的对比分析将会全面揭示翻译的本质、机制、规律和技巧。本课程基于赵彦春的《英韵(三字经)》中的译文和翻译的心路历程选取了两个英译本进行平行文本分析。这三个译本各自具有凸显的语篇特征:一为翟理斯的阐释性的散体译本;二为赵彦春的三词格偶韵体译本;三为王宝童的诗行词数不定的韵体译本。三个译本的系统分析,展示了同一原文在译语表征方式上的差异,以此透视翻译的本体以及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种种因素,尤其是成败得失可能给予的学理启迪。 本课程设定了形式和内容的评价指标:形式上设定译文与原文可类比的关系,即“三字”是否体现或者如何体现以及译文是否是韵体这两个指标;内容上设定语法、语义、语用、语
共有三个部分;一部分描述英语语音,通过大量的现实事例——选自国际上规范的英语:VOA新闻、BBC新闻的原声录音,受欢迎的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初级商务英语》、《中级商务英语》和《高级商务英语》、清华出版社出版的《捷进英语——亚历山大新一代交际英语》、朗文公司出版的《商务英语110例》、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士研究生英语听说教程》,以及一些重要考试的原听力考试录音;在北京有众多参加的由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协会主持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过关考试的原声考试和由中国人民研究生院主持的中国人民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考试的原考题——分析了英语基本音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以及些音在英语语流中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描述英语的韵律,通过大量的现实例子,说明了英语话语中中有很强的韵律的存在,而且是否
《公示语生态翻译论纲》共分四部分,部分在厘定公示语及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综述公示语翻译研究概况,总结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构建公示语生态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容涵盖生态翻译学理论要略和公示语生态翻译研究聚焦等。第三部分开展公示语生态翻译批评研究,建构包括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翻译批评体系,并开展批判性翻译补偿和赏析。公示语生态翻译批评是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中主客体的多路径和多维度综合批评,其翻译补偿是基于批评的多维补偿。第四部分侧重于不同行业公示语翻译实践,厘定旅游公示语、交通公示语、餐饮公示语、消防公示语、金融服务行业公示语和教育行业公示语等的规范表达,为其实际应用提供标准翻译文本。《公示语生态翻译论纲》读者对象主要是外翻译界学者和研究人员、应
《文学文体学》介绍了文学文本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涉及语域、句法、修辞、意象、音韵等方面,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文学文本分析的具体办法。《文学文体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
外显和内隐学习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重要的议题之一,对其深入的研究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二语课程设计、编写、教师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课堂内外的学习。 本书共八章。至二章介绍了与外显和内隐学习相关的基本概念,系统梳理了主要理论与观点;第三章介绍了研究范式与方法;第四至七章分别探讨了外显学习研究、内隐学习研究、二语课堂外显和内隐学习研究、外显和内隐学习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在细致梳理、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发展趋势。第八章总结全书,并对外显和内隐学习研究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应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结构、段落展开和起承转合等)并能按具体要求,在一小时内写出250词左右的短文(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 要达到以上要求并非易事。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主动表达能力,它所具有的挑战性是不言而喻的。关于写作教学如何进行,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即究竟应该强调过程,还是强调结果。我们的观点是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本教程以主题为中心,以讲解为基础,以练习为辅助,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本教程包括四部分:基本写作技巧、学术论文写作、实用文体写作和国际会议交流英语。四部分内容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配合。 部分从句子的写作入手(
全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注重外语教学实际,突出实用性,如增加资源、方法、工具的介绍和应用实例。在文献检索一章,增加网络环境下获取原始文献的方法与途径以及EBSCO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介绍;在收集资料的方法一章,增加研究工具E-Prime实验系统介绍及其实例应用;在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一章,介绍了基于计算机的统计软件SPSS并以外语教学研究实例进行操作性应用;在科研论文的撰写一章,增加中英文摘要的撰写方法和实例;在科研课题申请一章,具体介绍了如何写一份课题申请书并增加课题申请书样例说明和课题申请书评价标准参考。
《汉语和英语速记》包括速记理论以及汉语和英语的速记方法。英语的速记方法采用流线型葛锐格速记法。汉语的速记方法是作者根据英语的速记方法设计的。读者可根据个人需要,分别学习汉语或者英语的速记,也可以两者都学。学会一种以后再学另外一种更加容易,因为两者的符号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