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教堂,一般都沿着言传心授的传统方法,这种教堂方法远远满足不了习琴者的自学要求。目前,很多地方寻找授琴教师都是难事。2001年春,适逢湖北琴友贾建军来津求学,对此深有感触,鉴于社会上古今琴入门教材甚少,在贾先生帮助之下,我将近年来教学所用的试验教材加以整理出版,以求对推广古琴略尽绵薄之力。 本书力求由浅而深,循序渐进,以这样初学者和自学者的实际要求。前半部分基本上包含了古琴入门所应具有的常试,后部分选刊琴谱,一方面由易而难,另一方面也斟酌多方资料,务求令习者了解不同流派风格的琴曲。
本书作者从先秦雅乐的鼎盛、汉魏清乐的兴盛、隋唐燕乐的繁盛、宋元剧曲的称盛,明清俗乐的争胜这样一条脉络清楚地再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轨迹,从而为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研究作出其独特的贡献。全书图文并茂,虽为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却具有相当的直观性与观赏性。
古筝是一件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弹拨乐器,其造型独特,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受到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成为民族乐器中的佼佼者。古筝不仅擅长表现富有中国 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也能表现各种富有异域风情的现代音乐。随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日益繁荣兴盛,每年参加音考的古筝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居民族乐器之首,各类音乐艺术院校对古筝考生的录取人数也呈上升之势。 然而众多的考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令自己困惑的问题,如:我目前的水平到底怎样?我应该如何选择考试曲目?我怎样才能较快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我适合报考哪一类学校?等等。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即是试图给考生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创世经典:20世纪中国钢琴名曲100首(传世珍藏版)》精选20世纪中国钢琴有名气的100首钢琴曲,选曲无论从篇幅、体裁、还是演奏技法无疑是近年出版的中国作品中最丰富的。曲目的知名度更是不言而喻,既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开山之作,又有当今被全世界认可的大师作品,后附最有影响力的钢琴家,作曲家的生平介绍,使用价值与收藏价值并重。是专业钢琴演奏者、钢琴专业的老师及学生、普通钢琴爱好者、艺考、舞台演奏及特长展示的之书。
本人无论英文还是中文都没有很坚实的基础。不过,目前我生活在讲英语的国家里,这就为我的翻译工作提供了便利,遇到问题可以随时请教国外音乐界的朋友们;对于中文方面的问题,我有幸在认识了有着较好文学修养的龙素芳老师,她不仅在处理文字方面是内行,而且这些年来与小提琴演奏艺术有着密切的接触,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本小提琴著作《张世祥小提琴教学问答》就是在她的精心努力下来帮助完成的,正是因为她出色的工作,才使这《乐器演奏理论经典译丛:小提琴演奏和教学的原则(第2版)》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所以,有了上述这些有利的条件,相信这本重要的译著能再次受到大家的欢迎!
本书在突出钢琴技术训练功能的同时,又开拓了这一乐器的表现性能。
《〈松弦馆琴谱〉钩沉》从三个方面论及打谱的学术价值:一是 打谱 具有 第二作曲 的意义,认为将减字谱的符号创造性地演绎成带有琴曲的曲调和节奏的乐谱,比一般所谓 表演 的二度创作更富于独特的功力;二是 打谱 琴曲的特点是琴派的重要标志,同一首琴曲的减字谱,常常有着不同流派的打谱版本,充分地呈现出各琴派的特征,本文以虞山派的《松弦馆琴谱》为例说明;三是 打谱 是促使琴曲同宗变异的成因,由于减字谱历来是共享的音乐资源,任何人都可以撷取来进行 第二作曲 的再创作,因此 打谱 中的同异现象,充分体现了文人音乐的创作思维。
《谿山琴况》作于崇祯十四年。徐上瀛,号石帆,明末清初琴家。约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卒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万历年间曾从陈星源、张渭川学琴,并与严征交往,后发展虞山派“清、微、淡、远”之风格,并兼收各家之长而别创一格,成为明末清初琴家,虞山派代表人之一,时人誉为“今世之伯牙”。本书对《谿山琴况》进行了解注介绍,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的这本小书中,在理论研究的各个部分,分别使用了上述的方法。研究方法一节,介绍了结构主义方法让文本自己说话的原理和具体内容。这种方法在文献研究中是普遍有效的,通过对字、词、句、段、章各个部分的结构分析,历时性的陈述转换为共时性的陈列,古人的音乐审美思维结构逐一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定性分析一节,学习了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的非理性主义研
美国阿尔弗莱德出版公司出版的“作曲家钢琴作品演奏指导”系列是一套按音乐艺术标准编辑的版本。 “作曲家钢琴作品演奏指导”系列的篇首均有文字介绍,涵盖了作曲家的生平、演奏方式(连断奏方法、乐句划分)、装饰音奏法、踏板运用、速度控制,以及相关推荐读物等丰富的资料。侧重点各不相同,阐述简明扼要。曲谱中的演奏提示和不同版本的比较诠释采用灰版印刷,以区别于作曲家的原作。 本系列图书对钢琴学习者正确掌握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具有指导作用,是钢琴学习者的工具书,是音乐专业师生和爱乐者的理想教材。 J.S.巴赫是德国最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 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 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 本书涵盖了作曲家的生平、演奏方
本书选编的作品涵盖了欧洲14~18世纪新艺术及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古典初期作曲家的代表性合唱作品。书中有对作曲家的文字介绍,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介。部分作品有中文歌词译配,其余作品后附中文歌词大意。
罗荣钜先生从事歌咏工作,至今已是古稀之年,仍能保持嗓音这样洪亮、浑厚,平时说话都见功力。只凭他的天赋条件不行,实在是他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学习的结果,是方法对头,又苦练到家,缺一不可。这些对我们搞声乐的无疑是很有教益的。 林俊卿大夫是一位医生,又是一位歌唱家。他把医学解剖和声乐发声结合起来,善于发挥声带的潜力,发出特有的咽音。其中用气和发音位置的要求,和我们戏曲用声运气的正确方法,有不少共同之处:同样要打开喉咙,提高发声的位置;深呼吸运丹田;背功力(后胸腔)直震后脑等运气发声,大致上是一样的。加上林大夫以医学临床的经验,使得运用声带发音的时候,声带受到保护,这对我们戏曲声乐是有好处的。罗荣钜先生在总结自己实践的经验的同时,将给我们粤剧声乐工作很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