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是公认的世界茶叶发源地,如今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深受大家的喜爱。茶在发展进程中又形成了博大精深、雅俗共赏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束奇葩。 全书共分13章,内容涵盖:茶的源流,茶文化寻“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代茶文化的复兴,茶文化与民生、哲学、经济、旅游、文学艺术、民风、风俗、养生的联系,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等,共计约50余万字,彩图近1000幅。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所附的图片都是与茶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茶艺、茶俗等照片,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可弥补文字描述的不足,相得益彰。
该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是公认的世界茶叶发源地,如今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深受大家的喜爱。茶在发展进程中又形成了博大精深、雅俗共赏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束奇葩。 全书共分13章,内容涵盖:茶的源流,茶文化寻“根”,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代茶文化的复兴,茶文化与民生、哲学、经济、旅游、文学艺术、民风、风俗、养生的联系,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等,共计约50余万字,彩图近1000幅。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所附的图片都是与茶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茶艺、茶俗等照片,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可弥补文字描述的不足,相得益彰。
本书全面阐述了印染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首先分析了印染行业的生产特点与发展现状,分析了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源,并详细研究了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情况,探讨了印染行业低碳发展技术及方向,包括节能低碳工艺技术、染料助剂、装备及热能回收等,重点介绍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方法与技术清单,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协同增效技术的实际应用。最后,提出了印染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改造提升的路径和建议,旨在推动行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书是全面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史的学术著作。全书将蒙古族服饰的发展过程分为大蒙古国时期、元代、明代蒙古时期以及清代几个历史阶段,以史料、考古资料、壁画、文物等文字、图像和服饰实物为基础,用以图证史和图、史、物互证的手段阐明蒙古族服饰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文化底蕴、民族审美与时代精神。从文化的角度对蒙古族服饰的款式种类、结构特征、装饰图案、服饰材料、制作技艺等问题进行深人探讨,从而揭示蒙古族服饰发展与演变过程的实质内涵。 本书适宜相关研究者、蒙古族服饰爱好者及高校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锦簇芳华:唐宋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考》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史学研究的价值:其一,将唐宋时期服饰与染织绣艺术作为“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加以书写,呈现具有艺术史“物质化”书写的特质;其二,针对唐宋时期服饰与染织绣艺术的技艺(工艺)特征与特点作有深度的史学探讨,揭示其作为唐宋艺术史精华象征的史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其三,透过对唐宋时期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的考察,重点在于从还原这多项艺术的历史原貌,将我国古代物质文明与文化艺术发展面貌贯穿起来加以论述,提升对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研究价值的认识。本书作为艺术史考察,抑或是艺术与工艺史结合考察,都将是对这一史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探索,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锦簇芳华:唐宋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考》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史学研究的价值:其一,将唐宋时期服饰与染织绣艺术作为“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加以书写,呈现具有艺术史“物质化”书写的特质;其二,针对唐宋时期服饰与染织绣艺术的技艺(工艺)特征与特点作有深度的史学探讨,揭示其作为唐宋艺术史精华象征的史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其三,透过对唐宋时期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的考察,重点在于从还原这多项艺术的历史原貌,将我国古代物质文明与文化艺术发展面貌贯穿起来加以论述,提升对服饰与染织绣艺术史研究价值的认识。本书作为艺术史考察,抑或是艺术与工艺史结合考察,都将是对这一史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探索,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中国纺织科技发展报告(2021)》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编制。该书涵盖“十三五”时期纺织行业科技发展情况、重点领域研究进展、重点纺织材料及前沿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内容,为纺织行业“十四五”时期科技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是我国一部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子行业年度发展与趋势的研究报告,即“中国纺织白皮书”。主要包括: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综合分析;中国纺织12个行业包括化学纤维、棉纺织、毛纺织、丝绸、麻纺织、长丝织造、印染、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年度状况分析与展望;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行业研究;原料供求;行业新闻;行业年度颁发的奖项及年度国内外统计资料等栏目和内容。
本书为《针织工艺学》的纬编分册,详细介绍了针织和针织物的基本概念、纬编基本组织及其特性,单面、双面纬编针织机的主要结构及纺织原理,纬编花色织物的组织结构及纺织工艺,提花圆机的选针原理和花纹设计方法,此外还介绍了纬编准备——络纱,国外圆纬机的发展趋势及国外新型圆纬机中的一些特殊机构、机件,最后以附录形式介绍了几种主要设备的操作基本职责、安全知识、主要疵点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等。 本书为纺织学校针织专业的教材,可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中专等各类纺织职业技术教育使用,也可作为企业的业务培训教材和企业职工的自学读物。
《中国印染行业绿色发展报告》由主题报告篇、专题报告篇和技术报告篇组成,内容包括印染行业工艺技术及装备,化学品、污染物治理,能源管理等,系统反映了印染行业绿色发展现状与绿色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本书可作为印染行业经营管理者的工具书,也可供相关部门机构和上下游企业阅读参考。
《2019/2020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是我国专享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子行业年度发展现状与趋势预判的研究报告。2019/2020年版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综合分析;包括化学纤维、棉纺织、毛纺织、丝绸、麻纺织、长丝织造、印染、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的12个子行业年度分析与展望;70年足迹;高质量发展;行业研究:原料供求及国内外统计资料等栏目和内容。《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主要面向国内外纺织企业,金融与投资、贸易与咨询、科研与教育等机构,以及各级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和行业社团组织,提供权威性指南,为相关企业、部门机构科学决策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具有研究和收藏价值。
《2023/2024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集中反映我国纺织工业及其子行业年度发展现状与趋势,即“中国纺织工业白皮书”。主要内容包括:行业运行(包括纺织工业及化学纤维、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绸、长丝织造、印染、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等各子行业的年度分析与展望);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行业研究;原料供求及国内外统计资料。该书主要为国内外纺织企业,金融与投资、贸易与咨询、科研与教育等机构,以及各级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和行业社团组织提供权威性指南,为相关企业、部门机构科学决策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楚汉观照: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展作品集》收录了40余位艺术家的60余套作品。展览以楚汉时空传承至今的服饰等文物作为文化研究对象与艺术创作源泉,通过对湖北江陵战国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等出土文物的研究,开展包含染织服饰、绘画、漆器、插画、雕塑、数字媒体等类别的艺术创作,并通过五个板块 ——“天施”“地化”“人事”“导引”“未央”进行作品呈现。创作团队突破学科自我限定,探索学科融合创新,以一条线串起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等学科,通过有史有据的研究与创作,问向早期中国的艺术之初,关注当下、指向未来,内外观照、彼此观照。
《2023/2024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集中反映我国纺织工业及其子行业年度发展现状与趋势,即“中国纺织工业白皮书”。主要内容包括:行业运行(包括纺织工业及化学纤维、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绸、长丝织造、印染、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等各子行业的年度分析与展望);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行业研究;原料供求及国内外统计资料。该书主要为国内外纺织企业,金融与投资、贸易与咨询、科研与教育等机构,以及各级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和行业社团组织提供权威性指南,为相关企业、部门机构科学决策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2022/2023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纺织工业,纺织行业发展趋势,现代纺织强国我国一部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子行业年度发展与趋势的研究报告,即“中国纺织白皮书”。主要包括: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综合分析;中国纺织12个行业包括化学纤维、棉纺织、毛纺织、丝绸、麻纺织、长丝织造、印染、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年度状况分析与展望;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行业研究;原料供求;行业新闻;行业年度颁发的奖项及年度国内外统计资料等栏目和内容。
《楚汉观照: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展作品集》收录了40余位艺术家的60余套作品。展览以楚汉时空传承至今的服饰等文物作为文化研究对象与艺术创作源泉,通过对湖北江陵战国马山楚墓、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等出土文物的研究,开展包含染织服饰、绘画、漆器、插画、雕塑、数字媒体等类别的艺术创作,并通过五个板块 ——“天施”“地化”“人事”“导引”“未央”进行作品呈现。创作团队突破学科自我限定,探索学科融合创新,以一条线串起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等学科,通过有史有据的研究与创作,问向早期中国的艺术之初,关注当下、指向未来,内外观照、彼此观照。
本专著是作者在各博物馆传世广绣精品图像的基础上,着重对18~20世纪初广绣精品进行的系统的梳理与建档,内容涵盖超过100件文物的名称、年代、收藏地点、尺寸、纹样说明等基本信息,提炼拥有有代表性的广绣图案,复原出200多个图案矢量图,从题材、构图、色彩、针法、材料及文化意涵等几大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文献材料,进一步重构作品的制作历程,解码图案的形成机理,提炼广绣的创作规律,再现广绣的工艺之美。本专著丰富和补充了广绣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践,为学者、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等提供了地方文化的视觉样本与灵感来源。
本专著是作者在各博物馆传世广绣精品图像的基础上,着重对18~20世纪初广绣精品进行的系统的梳理与建档,内容涵盖超过100件文物的名称、年代、收藏地点、尺寸、纹样说明等基本信息,提炼拥有有代表性的广绣图案,复原出200多个图案矢量图,从题材、构图、色彩、针法、材料及文化意涵等几大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文献材料,进一步重构作品的制作历程,解码图案的形成机理,提炼广绣的创作规律,再现广绣的工艺之美。本专著丰富和补充了广绣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践,为学者、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等提供了地方文化的视觉样本与灵感来源。
《中国化妆品科研成果蓝皮书(2022年)》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性收集、整理、归纳化妆品科技成果的著作,以收集、整理、分析国内主要化妆品科技成果为核心,按照化妆品原料、化妆品包材、化妆品设备、化妆品生产加工、化妆品产品研发、化妆品检验检测与功效评价,以及其他进行分类。同时,本书立足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跨越式发展。本书为化妆品领域高校与科研机构研发提供了参考方向,有利于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化妆品生产加工企业、品牌企业寻找技术合作方提供参考,可以作为化妆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的工具书。另外,本书对于推动产业发展,搭建企业与专家的合作桥梁具有重要作用。本书最后还介绍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案例,分析了如何有效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2018-2019羊绒针织服装流行趋势,分别从色彩、廓形、设计点、材质、工艺等几大方面进行阐释,结合羊绒针织服饰的特性,逐步提炼出每一季的流行趋势。羊绒针织服装流行趋势展示了“昼起·远丘”、“奇遇·绿洲”、“流年·纪事”、“心逸·遐游”四大趋势主题。2018-2019年秋冬羊绒针织服装流行趋势以更加全面、系统、专业的视角,来阐释羊绒针织服饰流行趋势的价值及应用。
《中国印染行业绿色发展报告》由主题报告篇、专题报告篇和技术报告篇组成,内容包括印染行业工艺技术及装备,化学品、污染物治理,能源管理等,系统反映了印染行业绿色发展现状与绿色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本书可作为印染行业经营管理者的工具书,也可供相关部门机构和上下游企业阅读参考。
本书是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服装设计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薇的艺术作品集,作品包括《夜与昼》《七彩云南》《青绿山水》《新中式》《蓝之韵》《红色记忆》《紫气东来》《锦瑟华年》《荷塘月色》《雅韵》《花梦敦煌》《空与影》《述说》《清·远·静》《行云流水》《风声》《夜与昼·丝网版画》《山峦》《枯山水》《大漠孤烟》《乐山水》。 本书较为全面地收录了李薇教授四十余年创作的当代艺术、时装艺术、纤维艺术作品,是其艺术成就的展现和总结。
本书是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服装设计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薇的艺术作品集,作品包括《夜与昼》《七彩云南》《青绿山水》《新中式》《蓝之韵》《红色记忆》《紫气东来》《锦瑟华年》《荷塘月色》《雅韵》《花梦敦煌》《空与影》《述说》《清·远·静》《行云流水》《风声》《夜与昼·丝网版画》《山峦》《枯山水》《大漠孤烟》《乐山水》。 本书较为全面地收录了李薇教授四十余年创作的当代艺术、时装艺术、纤维艺术作品,是其艺术成就的展现和总结。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阐述了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分别从纺织服装全行业、十三个省市及八个细分行业三个维度,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进行全局性的梳理,详细阐述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所取得的成果,深入剖析了产业集群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介绍了经过第五次复查后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署试点共建协议的193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各个产业集群从集群概况、集群发展亮点、集群面临问题及今后发展思路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详细地展示了每个集群的发展特色。本书从不同视角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梳理整编,能够为读者全面了解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提供真实且有效的参考。
《中国大豆品种志(2005-2014)》为全彩色品种图志。编入25个省(市、自治区)918个品种,除5个来自上海的菜用大豆品种为2005年前审定外,其余913个均为2005—2014年新育成品种。书中所涉品种介绍内容有:育成年份、亲本、生育期、结荚习性、株高、叶形、花色、茸毛色、粒形、脐色、百粒重、区试产量及增产百分率、生试产量及增产百分率、蛋白质含量及脂肪含量等性状。这些品种是当前我国生产上推广利用的主推品种,是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种质资源的宝贵财富。因此,本书的编写对促进大豆种质材料的交流,对品种在科研及生产上的利用,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