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为《欧洲风化史》的卷。插图本《欧洲风化史》是德国著名文化史学者爱德华?傅克斯一部研究欧洲性道德史的带有学术性质的专著,因其材料丰富、叙述严谨、观点鲜明而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被认为填补了欧洲风化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共分为三卷,即《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资产阶级时代》,以独特的视角对文艺复兴时代、君主时代和资产阶级时代的风化行为、风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的状况和演变过程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和阐述。同时,作者在这部巨著中使用了大量的各种漫画和图画,这不仅使得该书图文相得益彰,而且更能让读者对欧洲的世俗生活画卷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了解与认识。
《上海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谍战、阴谋与背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上海租界的情报战和情报人员活动情况,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还原和剖析,其内容基于对英、美、德、法等各国情报局档案所进行的严谨历史学研究。由于在远东有着至关重要的经济、战略利益,各个主要大国在二战期间的上海这个五方杂处、同床异梦的情报大都会中,以各种方式编织各自的情报网,它们通过谍战、颠覆、欺诈活动展开的这场秘密战,是列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互相角逐的微观缩影。
“渔文化”是指沿海地区百姓在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狭义地讲,渔民俗作为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其非物质文化的部分。广义地讲,渔民俗与渔文化既有交叉、重合,又有各自的特点与侧重,渔民俗是沿海及岛屿百姓在长期的涉海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渔民俗的存在形式随着时代、地域变化而演变,却又踏踏实实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依靠口述、行为、心意及文字等形式代代相传,它不仅反映着沿海百姓的审美观念,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具体有: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包括渔业捕捞、制盐、造船等习俗;生活习俗,主要包括海洋饮食习俗、海洋居住和海洋传统服饰习俗等;礼仪民俗类,主要包括人生礼仪民俗、
胶东,今指山东半岛的胶莱河以东地区,包括青岛东部地区及烟台、威海区域,是胶东半岛的主体组成部分,东临黄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古时为东夷族中莱夷地,名称源于秦时胶东郡(治所即墨城),因地处胶莱谷地以东而得名。由王巧璞绘画撰文的《鲁东素记》是故园画忆系列中的一本,侧重介绍胶东地区的文化遗迹、风俗民情,共有150张画。同时加入了一些对民风民俗及其文化描写和介绍的文字。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风俗是认识社会面貌的一个窗口,而社会变迁一直是社会经济史关注的重要问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利用详实的资料分析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日常生活习俗、婚姻习俗与丧葬习俗,纵向考察了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变迁,横向比较了中游地区的风俗与长江上游、下游地区的差异,归纳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共同特征,阐述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对于民间风俗的深刻影响。
本书由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拉铁摩尔的代表性研究论文汇集而成,作者涵盖唐晓峰、姚大力、罗威廉等国内外、老中青三代学者,内容涉及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 欧文 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1900-1989)是美国著名的中国边疆研究学家、蒙古学家与汉学家,曾长期生活在中国,多次踏访中国的北部边疆,抗战时期,还曾到访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其名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在中国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的国内国际形势,在拉铁摩尔的个人经历与学术成就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本书对于深入研究拉铁摩尔及其边疆理论、内亚史研究视角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广全主编的《经济数学》是按照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精神,依据天津市成人高等本科教育(专升本)“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内容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概述、二元函数微积分、线性代数初步、概率、数理统计。《经济数学》论述清晰,通俗易懂,书中结合实际给出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强化了数学的应用。书中结合数学软件“Mathematica”和“Excel”开设了数学实验,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简单实用的工具,体现了时代的气息。为了适应成人教育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教材配有同步练习册及助学光盘。助学光盘中包含各章的知识内容提要、各实验的操作演示录屏、教材和练习册的习题参考解答。本书适合成人高等本科教育(专升本)财经、管理及服务类等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数学”课程使用。也可作为其他类型本科学生学习“经济数学
上海从元明以来,有大量反映地方风物、胜迹的竹枝词,是反映上海历史既丰富又可贵的史料,但至今鲜有出版。顾炳权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从事地方史志工作,对于竹枝词“以诗补史”的特别功效一直深有体会并用心搜集。《上海风俗古迹考》一书则采用历史掌故与竹枝词相结合的方式,分门别类地记述上海的历史,其中征引的竹枝词近1600首,既是风土杂考之书,又是上海竹枝词的选本,是上海史和民俗学研究者极好的参考资料。另附“上海竹枝词目录”一份,对所知的上海竹枝词以数字逐一序列,藉此可查得所引竹枝词之出处、作者及写作年代、刊本情况等。书内有插图一百余幅,有些采自《申江申胜图》及《点石斋画报》,有些请人绘制,有些请人实地拍摄,从而增加了形象性和历史感性知识。
“首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设立两个主题,参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在以下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作为参赛主题。 大赛于2017年12月29日启动,吸引了来自全国172所院校共756支参赛队伍报名参赛。大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决赛于2018年5月7日在浙江余姚进行,经专家评审,共评出159件获奖作品。这些获奖作品立意新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大赛专家委员会根据各参赛队提供的作品材料(文字、图片、视频)对决赛获奖作品介绍进行了编辑,并汇编成集。陆国栋、顾大强、王进主编的《首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获奖作品精选》的出版是对“首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成果的展示,同时本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参考书,指导更多的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智能
本书作者何慧同志,从事香港文学研究多年,尤其着力于香港小说研究。作者除著有本书外,还撰写了一些香港文学的论文,发表在我地和香港地区的报刊上,并有的社会影响。
伊塔洛·卡尔维诺说,城市是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语言符号的整体。而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建筑,是城市的街道,甚至是城市中的空气。从一座座建筑开始,从居民、访客、设计师、建造者,穿针引线我们便可织出城市的记忆。 从美洲大陆、远东到欧洲大陆,从欧洲大陆北部的不列颠到中部的德、法,南部的意大利,九个国家在天津留下了绚烂的建筑遗产,再没有哪个城市的近代遗产像天津如此丰富。通过《漫游在天津》,我们找到了与近代天津、当代天津对话的方式。我们记录建筑,同时希望通过建筑记录历史,记录在这个城市中曾有的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生活过的人们的记忆。因为还有建筑,城市的生命便在延续,城市的历史亦不至断裂。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论述商朝礼制与社会生活礼俗的运作,以及有关商代社会行为观念整合规范的机制。《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全面考察城邑生活与族居形态、建筑营造礼仪、宫室宅落建制、居住作息习俗、家族亲属关系和社会风尚,包括商代的衣食住行、农业信仰礼俗、人生俗尚、婚制婚俗、生育观念、养老教子、卫生保健与医疗俗信,以及社会礼仪及礼器名物制度、服饰车马制度、文化娱乐、丧葬制度、
作者完全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故事,是一种自信,因为鲁尔福相信生活本身就浸透着历史与哲学。鲁尔福日常口语般的笔调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里边深埋着拐弯抹角的地方,入入通过梦幻与暗喻,意识流与时空交错,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打散又重新拼镶。这样,历史的线索在读者脑子里错宗出模糊了。
《来自民间的叛逆》以通俗浅近的语言,记录了上百个民歌手的经历,书写了美国的民歌历史。从研究者约翰·洛马克斯到铅肚皮,从民权斗士乔·希尔到流浪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从左派民歌手皮特西格到民谣之王鲍勃·迪伦……这些人以看似不可思议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书中充满着躁动与平静、凡人与明星、根源与现代、艺术与商业,其间的交错与矛盾,展现的不仅是民歌的历史,也从另一个角度书写了二战后的美国历史。 《来自民间的叛逆》由美国民歌资深研究者袁越历时七年写就,2003年首次出版,后虽有再版,但亦已绝迹江湖多时。此次由读库重新修订,升级再版。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论述商朝礼制与社会生活礼俗的运作,以及有关商代社会行为观念整合规范的机制。《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全面考察城邑生活与族居形态、建筑营造礼仪、宫室宅落建制、居住作息习俗、家族亲属关系和社会风尚,包括商代的衣食住行、农业信仰礼俗、人生俗尚、婚制婚俗、生育观念、养老教子、卫生保健与医疗俗信,以及社会礼仪及礼器名物制度、服饰车马制度、文化娱乐、丧葬制度、
画册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依据“大视角、小切口”的原则,由衣、食、住、行4个方面入手,从王文澜老师的海量作品中精选出150余对图片,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视,用直接、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梳理、展示和回望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及百姓生活的变化,以珍贵稀有、生动有趣的影像,开启时空隧道,让人身临其境,见证时代。
本书是青年法学家强世功的法学随笔集。书中将“法律人”(lawyer)职业群体作为思考中国法制的重心,从“法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这一基本常识出发,追寻法律人的精神追求与实践品格。作者认为,法律人的城邦是一个伦理生活的共同体,它意味着一种共同的价值选择,意味着一种共同的责任承担,意味着一个生活方式。法律人能否在这一精神城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从城邦意义上讲,法律人的自我认同必须从法律知识的认同转化为对城邦伦理生活的认同。强世功强调,将法律人凝聚在一起的不应当仅仅是法律知识,而应当是对理性真理的追求,对城邦责任的承担。这恰恰是当下的法律人所缺乏的。 强世功的《法律人的城邦》(上海三联书店)一书中,有一篇针对法学院本科毕业生的演说词,他
《浙江海洋渔俗文化称名考察》通过对浙江省各主要渔区的渔业习俗文化词语的调查、分类及深入剖析,从语言角度对浙江渔俗文化词语进行了记录与考释,对各渔区的称名作横向比较或作古今的纵向比较,并以舟山群岛的渔业习俗作为主要代表,作了详尽准确的语音描绘与记录。这是从语言角度研究浙江海洋渔业民俗文化的现象与特质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从语言角度看,浙江省海洋渔俗文化词语有如下特点:一是区域特征鲜明。《浙江海洋渔俗文化称名考察》所指渔俗专指海洋渔业习俗。浙江渔俗文化词语的使用范围分布于浙江省各主要渔区,有舟山市的定海、普陀、岱山和嵊泗等,宁波市区和象山、奉化、北仑等,温州市区和苍南、平阳、洞头等,台州市区和玉环等地。各渔区的渔业习俗词语充分展示了其地域特点和差异性。渔俗文化词语是用当地方言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