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表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中华儿女古往今来已习惯于根据节气安排生产和生活。本书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发展概况,详细讲解了节气与干支、阴阳五行、卦气、奇门节元、九星、二十四方位、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历法知识,分别阐述了二十四个节气的基本含义、民俗活动、饮食起居注意事项,特别编排了2019—2030年二十四节气历,其中既包括公历、农历、星期、节气等常见历项,也包括与节气密切相关的日建、星宿、五行、奇门节元、九星、八卦、黄道等重要历项,节气历法知识丰富,历项准确实用,可作为易学预测、起名策划、中医养生等领域研究者与爱好者的常备工具书,也适合大众日常生活参考。
《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通过对东汉末年十二场战争的历史再现,真实还原三国的前世今生——征讨董卓:分崩离析之始;袁绍统一河北之战:袁绍霸主地位的确立;兖州之战:魏武王不舍的基业;江东之战:孙吴帝国奠基战;官渡之战:定鼎中原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三分天下雏形之战;关中之战:平定西北的关键战役;合肥之战:改变国策的一场战争;益州之战:蜀汉帝国奠基战;汉中之战:刘备胜曹操的经典战例;襄樊之战:孙刘联盟的破裂;夷陵之战:三国鼎立的确立。全书配有翔实、精美的战争地图,作者换种角度重述军事历史和战争史,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三国前传。
宫崎骏无疑是当代动画界泰斗级人物,同时也是继电影巨匠黑泽明之后第二位被世界影坛和全球观众一致推崇的日本导演。 他的作品不波澜壮阔的幻想时代剧《风之谷》、《天空之城》、《幽灵公主》,也有令人感动到点滴的童话风格作品《龙猫》、《魔女宅急便》,更有充满现实意义的《红猪》、《千与千寻的神隐》、《哈维尔的移动城堡》。 虽然导演本人至今仍笑称自己并不是环保主义者,但他在作品里孜孜以求的东西,却始终是那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以及具有现实意义的人文关怀主题。这也是他的电影每每在观赏之余能够
《上海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谍战、阴谋与背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上海租界的情报战和情报人员活动情况,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还原和剖析,其内容基于对英、美、德、法等各国情报局档案所进行的严谨历史学研究。由于在远东有着至关重要的经济、战略利益,各个主要大国在二战期间的上海这个五方杂处、同床异梦的情报大都会中,以各种方式编织各自的情报网,它们通过谍战、颠覆、欺诈活动展开的这场秘密战,是列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互相角逐的微观缩影。
《草根南昌:豫章风物寻踪》讲述了老南昌的岁时节庆、人生礼仪、日常生活、行业生产、民间工艺及游艺等民间习俗以及万寿宫、绳金塔的历史文化内涵等内容,从历史、古建、民俗风物、人文文化等多角度立体展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昌的文化魅力。
今天看来,所谓补天,不过是上古时代的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想。若把女娲看作是一个历史人物,补天的传说该如何解释?王充《论衡.谈天篇》就提出过疑问:天非玉石之类。岂石所能补?女娲虽高,岂能及天,不能及天.又哪有阶梯可上?况且,断鳌足来做支天柱,那就更荒唐了。于是,后人另辟蹊径来解释。明代陆子渊认为,上古时人茹毛饮血,不知用火,女娲炼五色石取火,从而使夜得光明,食得烹饪。清代赵翼对陆说又提出质疑,说发明使用火的是燧人氏。为何归于女娲?五金有青黄赤白黑五色,皆生于石中,女娲首先识别它们,并用火锻炼出来。制为器物工具之类,此举可补天力之缺,故而传为炼石补天。
《唐代礼制文化与文学》从唐代政治制度中的核心内容——礼制制度层面的描述入手,以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考证分析,深入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由此生发的文学领域,较清晰地呈现了礼制、文人、文学在历史时间脉络里交互影响的复杂互动。作者还从文化与文学的结合点上,对吉、宾、军、嘉、凶五礼制度下唐代郊祀、封禅、挽歌、朝贺、巡狩诸礼的历史源流,及相关文学现象的演化趋势进行了条分缕析、洞微烛幽的考察,关注到礼制文化背景下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多维价值。并以杜甫的“礼赋”、敦煌书仪《甘棠集》为个案,分别对唐代文学中所体现的礼制和作为文学的礼制作出了独到的阐释。《唐代礼制文化与文学》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实证相结合,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既有唐代礼制与文学关系的总体考察,又有从五礼角度进行的系列专题研究,从
《远去的历史场景(祀孔大典与孔庙)》中悠久的历史为曲阜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从气势恢宏的地上宫殿,到规模庞大的地下城池;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到明清时期工艺精美的服饰、餐具和家具;从浩繁的历代碑刻、古籍、书法、绘画,到完整的孔府档案……在曲阜8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00多处文物古迹。然而,在今天人们的眼里,前人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符号”,似乎只剩下了“美观”和“装饰”,至于围绕着它们究竟发生过什么?它们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或是象征着什么,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齐鲁文化地理·曲阜卷系列丛书以现存古迹空间的展开为叙述结构的模式,穿透孔庙、孔林、孔府这些文化古迹的表层存在,重新解读这些符号的深层内涵,讲述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重现它们由内容到形式的原始积淀过程,从而激活
本书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我国传统的历法岁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俗文化、信仰风俗等,其中既系统梳理了各种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又重点展示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还以小百科的形式补充介绍了各种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知识,并配有择吉历表,语言生动,信息量大,是一本极为实用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全书。
日光昭朗,无甚新事;长烛夜下,尽皆老谈。 木曼先生执教庠序,钟好雅文,矢志于艺。先生常感时文单调,气象微眇,遂奋而著作,涤驱尘藻,以慰其心也。 从文以来,先生独居陋室,掌高阳明月,昼夜不息,终成新作。其文也,以汉末乱史为题,擒演义旧事作络,诠中西佳著,变古今疏义,溯英雄文史,识见高阔,痴心醇良,实不负清风明月也。 陈寿之三国,乱世纷争前朝旧史,述已往之迹;贯中之三国,豪侠肝胆故事,总分合无常;先生之三国,非为古人作史,不述忠义教化,凭他千秋往复,唯颂文章盛事也!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