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文化”是指沿海地区百姓在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狭义地讲,渔民俗作为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其非物质文化的部分。广义地讲,渔民俗与渔文化既有交叉、重合,又有各自的特点与侧重,渔民俗是沿海及岛屿百姓在长期的涉海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渔民俗的存在形式随着时代、地域变化而演变,却又踏踏实实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依靠口述、行为、心意及文字等形式代代相传,它不仅反映着沿海百姓的审美观念,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具体有: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包括渔业捕捞、制盐、造船等习俗;生活习俗,主要包括海洋饮食习俗、海洋居住和海洋传统服饰习俗等;礼仪民俗类,主要包括人生礼仪民俗、
胶东,今指山东半岛的胶莱河以东地区,包括青岛东部地区及烟台、威海区域,是胶东半岛的主体组成部分,东临黄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古时为东夷族中莱夷地,名称源于秦时胶东郡(治所即墨城),因地处胶莱谷地以东而得名。由王巧璞绘画撰文的《鲁东素记》是故园画忆系列中的一本,侧重介绍胶东地区的文化遗迹、风俗民情,共有150张画。同时加入了一些对民风民俗及其文化描写和介绍的文字。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风俗是认识社会面貌的一个窗口,而社会变迁一直是社会经济史关注的重要问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利用详实的资料分析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日常生活习俗、婚姻习俗与丧葬习俗,纵向考察了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变迁,横向比较了中游地区的风俗与长江上游、下游地区的差异,归纳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风俗的共同特征,阐述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对于民间风俗的深刻影响。
本书由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拉铁摩尔的代表性研究论文汇集而成,作者涵盖唐晓峰、姚大力、罗威廉等国内外、老中青三代学者,内容涉及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 欧文 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1900-1989)是美国著名的中国边疆研究学家、蒙古学家与汉学家,曾长期生活在中国,多次踏访中国的北部边疆,抗战时期,还曾到访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其名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在中国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的国内国际形势,在拉铁摩尔的个人经历与学术成就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本书对于深入研究拉铁摩尔及其边疆理论、内亚史研究视角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从元明以来,有大量反映地方风物、胜迹的竹枝词,是反映上海历史既丰富又可贵的史料,但至今鲜有出版。顾炳权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从事地方史志工作,对于竹枝词“以诗补史”的特别功效一直深有体会并用心搜集。《上海风俗古迹考》一书则采用历史掌故与竹枝词相结合的方式,分门别类地记述上海的历史,其中征引的竹枝词近1600首,既是风土杂考之书,又是上海竹枝词的选本,是上海史和民俗学研究者极好的参考资料。另附“上海竹枝词目录”一份,对所知的上海竹枝词以数字逐一序列,藉此可查得所引竹枝词之出处、作者及写作年代、刊本情况等。书内有插图一百余幅,有些采自《申江申胜图》及《点石斋画报》,有些请人绘制,有些请人实地拍摄,从而增加了形象性和历史感性知识。
本书作者何慧同志,从事香港文学研究多年,尤其着力于香港小说研究。作者除著有本书外,还撰写了一些香港文学的论文,发表在我地和香港地区的报刊上,并有的社会影响。
伊塔洛·卡尔维诺说,城市是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语言符号的整体。而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建筑,是城市的街道,甚至是城市中的空气。从一座座建筑开始,从居民、访客、设计师、建造者,穿针引线我们便可织出城市的记忆。 从美洲大陆、远东到欧洲大陆,从欧洲大陆北部的不列颠到中部的德、法,南部的意大利,九个国家在天津留下了绚烂的建筑遗产,再没有哪个城市的近代遗产像天津如此丰富。通过《漫游在天津》,我们找到了与近代天津、当代天津对话的方式。我们记录建筑,同时希望通过建筑记录历史,记录在这个城市中曾有的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生活过的人们的记忆。因为还有建筑,城市的生命便在延续,城市的历史亦不至断裂。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论述商朝礼制与社会生活礼俗的运作,以及有关商代社会行为观念整合规范的机制。《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全面考察城邑生活与族居形态、建筑营造礼仪、宫室宅落建制、居住作息习俗、家族亲属关系和社会风尚,包括商代的衣食住行、农业信仰礼俗、人生俗尚、婚制婚俗、生育观念、养老教子、卫生保健与医疗俗信,以及社会礼仪及礼器名物制度、服饰车马制度、文化娱乐、丧葬制度、
作者完全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故事,是一种自信,因为鲁尔福相信生活本身就浸透着历史与哲学。鲁尔福日常口语般的笔调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里边深埋着拐弯抹角的地方,入入通过梦幻与暗喻,意识流与时空交错,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打散又重新拼镶。这样,历史的线索在读者脑子里错宗出模糊了。
《来自民间的叛逆》以通俗浅近的语言,记录了上百个民歌手的经历,书写了美国的民歌历史。从研究者约翰·洛马克斯到铅肚皮,从民权斗士乔·希尔到流浪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从左派民歌手皮特西格到民谣之王鲍勃·迪伦……这些人以看似不可思议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书中充满着躁动与平静、凡人与明星、根源与现代、艺术与商业,其间的交错与矛盾,展现的不仅是民歌的历史,也从另一个角度书写了二战后的美国历史。 《来自民间的叛逆》由美国民歌资深研究者袁越历时七年写就,2003年首次出版,后虽有再版,但亦已绝迹江湖多时。此次由读库重新修订,升级再版。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论述商朝礼制与社会生活礼俗的运作,以及有关商代社会行为观念整合规范的机制。《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全面考察城邑生活与族居形态、建筑营造礼仪、宫室宅落建制、居住作息习俗、家族亲属关系和社会风尚,包括商代的衣食住行、农业信仰礼俗、人生俗尚、婚制婚俗、生育观念、养老教子、卫生保健与医疗俗信,以及社会礼仪及礼器名物制度、服饰车马制度、文化娱乐、丧葬制度、
画册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依据“大视角、小切口”的原则,由衣、食、住、行4个方面入手,从王文澜老师的海量作品中精选出150余对图片,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视,用直接、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梳理、展示和回望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及百姓生活的变化,以珍贵稀有、生动有趣的影像,开启时空隧道,让人身临其境,见证时代。
《浙江海洋渔俗文化称名考察》通过对浙江省各主要渔区的渔业习俗文化词语的调查、分类及深入剖析,从语言角度对浙江渔俗文化词语进行了记录与考释,对各渔区的称名作横向比较或作古今的纵向比较,并以舟山群岛的渔业习俗作为主要代表,作了详尽准确的语音描绘与记录。这是从语言角度研究浙江海洋渔业民俗文化的现象与特质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从语言角度看,浙江省海洋渔俗文化词语有如下特点:一是区域特征鲜明。《浙江海洋渔俗文化称名考察》所指渔俗专指海洋渔业习俗。浙江渔俗文化词语的使用范围分布于浙江省各主要渔区,有舟山市的定海、普陀、岱山和嵊泗等,宁波市区和象山、奉化、北仑等,温州市区和苍南、平阳、洞头等,台州市区和玉环等地。各渔区的渔业习俗词语充分展示了其地域特点和差异性。渔俗文化词语是用当地方言来表
作者完全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故事,是一种自信,因为鲁尔福相信生活本身就浸透着历史与哲学。鲁尔福日常口语般的笔调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里边深埋着拐弯抹角的地方,入入通过梦幻与暗喻,意识流与时空交错,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打散又重新拼镶。这样,历史的线索在读者脑子里错宗出模糊了。
本书系统展现当代黎族学者对黎族文化及黎族文学创作研究的成果。作者通过对反映黎族生活作品的认识把握,分析作品中对黎族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示了时代发展给黎族人民带来新生活的同时,现代文明意识也对黎族人民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书主要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对平成时代的日本进行阐释和分析。研究认为:平成时代的日本并非所谓“失落的三十年”,改革与创新才更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平成时代的日本各项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日本的综合实力及其国际竞争力需进行深入梳理和解释;对日本企业需进行更全面、深入地研究、把握与分析。
何谓“三书六礼”?为什么未出嫁的女子称为“待字闺中”?为什么称富有或高居要位的夫婿为“金龟婿”?本书以探本溯源为旨趣,追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来由及起源,婚俗条目的阐述言简意赅,并附设典籍出处作为解说依据,让读者在饶有兴味的故事中,了解中国婚事习俗的起源。同时附可研读的古代典籍,是一部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趣味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