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的开篇之卷,主要探讨自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 七十余年间中国农村变迁史。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主线,晚清既是百年变 迁的起点,也是百年变迁的环境和条件。本卷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土地、自然灾害、土地制度、 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农村市场、交通运输、农村金融、农民生活、农村文化、农业科技、农 业改良等,重点围绕 农村变迁 这一主题,记述农村生活变化及其特点,比较全面系统地反 映晚清社会转型中的 三农 演变过程及全景全貌;力求探究影响晚清时期农村变迁的历史轨 迹和推动因素;着重分析了旧体系如何在晚清时期发挥主导作用,新因素如何发展壮大并逐渐 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本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的第三卷,记述了新中国三十年(1949 1978)间我国农村发展变迁的原动力、起始条件以及农业、农村复兴和农民支持工业化和 城市发展的历史事实,回顾了对中国农村变迁有深刻影响的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农业合 作化、农业学大寨、人民公社、城乡二元户籍等制度变革以及运动和实践情况,分析和总 结了新中国三十年间的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与物质装备、农业经济和 农村工商业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历程、成就和重要作用。
本书是《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的第二卷,揭示了民国时期的乡村制度、农业经济、 农业教育、农业科技、乡村文化以及农业赋税、农民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演绎变化,探讨了这些社 会要素对于乡村社会变迁所产生的深刻作用。本卷专门研究了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和抗日 根据地的土地改革和乡村改造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设有专章揭露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台湾农村的殖民统治以及对我国东北地区、关内大片沦陷区农村的掠夺和破 坏。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变迁的原因和动力,是本书论述的重点。
这是一本为大学哲学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西方哲学教材。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们力图将它写成一部好教材。所谓好教材,在我们看来,就是适合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学生为什么要使用教材?一是用于课前预习,看有哪些有意思的内容,有哪些难于掌握的内容;所以教材要写得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太枯燥,又要有的难度,使学生能提出问题。二是用于课后复习,弄清楚那些上课老师没讲清楚或自己没听清楚问题,巩固所学的内容;所以教材要写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复习掌握,不能只顾教师自己发挥,让学生抓不住要点。三是用于进一步研究,对自己感兴趣的思想观点加深理解,寻找进一步研究的途径;所以教材要写得内容丰满,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指明方向,并且在风格上更接近皙学家的原著,成为学生接近西方哲学家的桥梁,而不是路障
本书是应中国金融出版社之邀,为研究生编写的一本教材。本书包括十二个专题: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证券投资组合与公司财务定价,一般资本结构理论、股利政策、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与效率,首次新股公开发行的抑价问题,广义分配理论,基于价值链的公司价值评估、公司盈余质量分析及评价、控股股东的资本运作和财务管理教育。 在参考国外有关高级财务管理书籍编写经验的基础上,本书在写作中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 专题性。全书按专题设计,每个专题涉及财务管理研究的某一特定范畴。 2 领先性。各专题系统阐述本专题中的当前主要研究问题及其相关的理论背景。 3 学术性。各专题基于实证及分析式的框架回顾文献并综述理论。 4 实用性。各专题紧密结合我国财务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研究展望
《教育原理》的修改,大致情况是:第Ⅰ编,框架未变,对其中的陈述,大量删削,减少头绪,使其思路较前清晰;第Ⅱ编,基本上未改革;第Ⅲ编,必定了其中两章,并作了一些删削;第Ⅳ编,废弃了原稿,代之关于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构想(通称“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系统考察。关于这些改动不,不妨稍作说明: 1.作者曾以《教育原理》为教材,在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课程班中,执教十余个回合。总的说来,教学氛围尚属活跃。从中发现,学员阅读障碍在于:不熟悉该书援引的大量背景材料,尤其是作者理论思考的方式、考察问题的视角,同学员习惯了思维定势,颇多撞击。 2.第Ⅱ编,涉及教育的广泛社会背景与多方面的社会属性,也许是全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 3.第Ⅲ编,删削甚多。最主要的改动,是把原有“教育的本质”一章,改
本书旨在激发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兴趣,也为了解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领域的真正面目提供一次经验性的“风味”品尝。运用社会问题模式,本书描述了人们如何受下述问题的影响:贫困、儿童虐待、情感困境、性别歧视、酒精中毒、犯罪、、身体和智力残疾、种族歧视、人口过剩、和其他问题。对有关这些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原因也给予了说明。在教授社会工作导论课程中,我和许多同事都发现,当学生们直接面对人们所经历的灾难性社会环境时,他们更容易感兴趣。本书还包括了一系列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读者能够确定哪些人需要帮助。 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能够武装和激励学生阅读本书的其他部分,这些部分包括了当前的服务,这些服务的优缺点以及需要填补服务缺口的新项目。 除此之外,本书还包括如下内容: 激发学生思考社会福利中当代尚
越轨社会学不论在政法院校,还是在的文科院校,都应当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果读者了解到在越轨社会学研究方面所处的极为贫乏和困窘的境地就会理解这一点。案头所能直接引用和参考的只有一部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美国道格拉斯教授所著的《越轨社会学概论》。有几所大学里的老师已经意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并尝试着开过这门课,但终归没有纳入到系统教学的轨道中来。若不是编者孤陋寡闻,似乎从没有过这门学科的系统专著问世。为此,要特别感谢美国的J·D·Douglas等教授在越轨社会学方面的贡献,正是他们的理论成果(1986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为中国的越轨社会学研究浇上了捧甘霖。迄今为止这部专著仍然是我国越轨社会学研究的资料。当然在这里更要感谢张宁、朱欣民两位先生,如果没有他们的先知先觉,在20世纪80年代中
自本世纪80年代掀起学习与研究中国现代哲学的热潮以来,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哲学教研室同仁便参考其中,1992年曾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为名,出版过一本专著,那本书是以历史线索为经线,兼顾各个时期的哲学人物及哲学思想。本书是在上一本书的基础上另设框架,分11章,集中介绍与评述每一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与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及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力图在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哲学及其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基本特征、物质与世界、实践与世界、社会与实践、个人与社会、联系与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及其特殊性、辩证思维的方法及其特征、真理与价值、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等内容;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建构上有较大突破,既以高等师范院校政治、法律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使用对象,又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并可作为高等学校哲学专业的教材、“两课”教学和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