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年鉴是部中国翻译年鉴——《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双年鉴问世后的第三卷,除《翻译教育培训与研究机构》的调研材料引用了2011年新年伊始的数据外,内容都是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间我国翻译界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行业管理、翻译技术、社团活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情况。 二、本卷篇目、栏目的设置基本沿用上卷,只对个别栏目作了小幅度调整或细化。主要有:(1)《翻译组织与机构》篇目下,为便于查阅,不再把《中国内地部分翻译服务企业、翻译技术机构名录》作为《翻译服务与技术机构》栏目的独立条目,而把各翻译服务企业、翻译技术机构直接作为条目收入,并列进目录。(2)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翻译服务的领域和概念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为真实反映这一变化,本卷把《翻译工作概览》篇目下的《翻译产业领域工作
采用分类编辑法,设有特载、重要文献辑存、综述、文化发展概况、纪事、部属单位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发展、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文化统计数据、文化机构人员等12个类目。力求全面准确反映2014年度全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书前有彩插,书后有内容分析索引。
当我们把眼光落在美术史的卷册之上,以当代为基点,往上追溯历史,广东地区实际上有着源远流长的绘画传统。岭南温润的地理环境与独特的人文环境长年累月的沉淀,或隐或现地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泛舟史海,唐有南海张询之“善画吴山楚岫”;明有颜宗“天趣不可及也”的平远清淡山水;清有顺德人黎简“泓峥萧瑟,实不可言。剡溪归棹,余情邈然”的审美追求;乃至于居巢、居廉“于两粤独树居门一帜”的花鸟画风;后由岭南画坛整个体系的崛起,荡觞百年遗风。诸此等等,为当今岭南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厚实的传统铺垫,终究成就今日广东画坛煌煌之象。先人的深厚文化沉淀给予了岭南画家文化语境上的自信与动力,19世纪以来广东作为开放门户的身份又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在各个领域无所不在,这些因素从主观与客观双方面推动了岭
《中国电力年鉴》篇目包括特载、专文、电力规划、电力生产与经营、电力建设、产业报告、科技发展与创新、国际合作、行业管理、企业文化、电力企业、地区电力、科研教育与学术团体、大事记、文献、统计资料、企业风采、附录、索引,主要反映2013年度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