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十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派小说。就内容而言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现实,神话与真实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就行文而言,又蕴藉含蓄、寓意深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暂无内容简介。。。。。。
影印,线装,印谱。民国二十四年(1935)钤印本,一册,王序梅编,潘叔威手拓本,共收录晚清四大词人王鹏运常用印七十二方。当时共拓十余部,分赠朋好,故此书至今流传甚稀。目前所知,公共图书馆中,仅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一部。王序梅藏有一部,幷零叶若干。王鹏运(1850—1904),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僧鹜、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同治九年举人,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光绪二十八年至扬州主讲仪董学堂,三十年六月卒于苏州。是晚清词坛影响的词人之一,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
避讳是忌讳的一种,是在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表现。“史讳”即是为了避免使用帝王或尊长之名以及出于禁忌或厌憎等原因避免使用某些特殊字的现象。早在春秋初期,避讳就已被看作是一门学问,流传至今。《史讳辞典》正是这样一本学习研究避讳学的专著。全书所收之避讳用例,取自古今学者的著述,包括原著及对原著的注解。本辞典以讳字为字头,讳词为词条,释义中只指出其本字或本词,并指出避讳原因。所列条目清晰,材料丰富,论证严谨,是一部辞典形式的、便于检索的避讳学辞典。
本书供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大、中、小学教师和文学艺术工作者阅读元曲时查找典故的工具书。凡属作品中引用或化用史实、故事、戏曲、神话、传说、典章名物,以及前代作品中有影响的诗、词、文佳句,均收作典目。对每条典故的主释,包括三项内容:(1)出典,征引典故原文,指明出处。尽量引用较早的出处,并辩证前人之歧义。如史实或故事文字过长者,可用现代语概括,但在注明出处。所引籍应注明时代、作者;凡属著名典籍如《论语》、《文选》、《二十四史》、《世说新语》等的时代、作者则予省略。(2)释义,概述出典原文要义,说明典故一般涵义。如属一典多义,解释时应逐一说明,但不分义项。(3)例句,举出典故在元曲中的用例,结合作品逐例阐明该典具体用法和特定涵义,点出其修辞、谋篇作用。例句均注明作者、篇名,元曲部分例
本词典通过精选的866个关键概念,把表达相同思想、概念或属于同一语义范畴的单词和短语编排在一起,即从某个概念展开,扩展到与其有关的各种表达方式,详述不同表达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处。因此,本词典可帮助学习者为不同的语境选用最贴切的单词和英语表达习惯的短语,更有效、更灵活、更贴切地使用英语,免去在传统英语词典中频频翻查的麻烦,更可帮助学习者快速扩大词汇量。文中例证取自朗文语料库网络(10ngmanCorpus Network)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NationalCorpus)。全书辞义详尽易懂,例证丰富多彩,文字鲜活实用。本词典的另一大特点是其“亲读者性”,如书后设有索引和关键词汉英检字表,便于读者查询。
此书是一本真正中国的综合性音乐百科词典:它覆盖面广,集中外古今于一书,其内容包括中外音乐家、乐器、作品、理论和表演术语、音乐学、表演团体、教育机构、著名乐器制作公司和音乐出版社,共收词6600余条,该书无论是条目的取舍还是内容的写法,都充分考虑中国读者的需要,与西方出版的音乐工具书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作为第一本由中国人编纂的百科性音乐词典,当然对中国的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不仅为中国读者提供方便,也为有兴趣了解中国音乐全貌的外国人士提供了参考;在“地区音乐”部类,书中收入许多日本、东南亚、印度和非洲国家的音乐理论、音乐家、乐器和作品,在西方的工具书中,由于“欧洲中心”的传统观念,这些内容是很难找到的;在西方传统音乐部类,则力求适合中国读者的需要,深浅适度,繁简得当。
本辞典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并重,全面吸收和反映诗学研究的成果,旨在为诗学研究者、大学文科师生、中学语文教师、文化工作者及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提供一种了解诗学知识及学术成果的工具书。 本典收词力求系统、全面,除了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诗人、诗集之外,凡是与诗学有关的名词术语和诗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以词条形式搜罗囊括。 本辞典的时间断限,上起先秦,下迄近代。诗人、诗集止于“五四”以前,诗学研究和海外及港台研究部分则延长至于当代。全书词目依旧诗学的特点分为十大门类:诗学概念、诗论著作、重要诗人、诗风流派、主要诗集、诗作名篇、诗法格律、诗坛掌故、诗学研究、海外及港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