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书结合传统食物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内容,以精美文字和高清图片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全彩版式,讲述好中国人传统生活中的饮食内容和文化底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各类美食在创新与传承中历久弥新、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民族恒久生命力的源泉与滋养。 套书包括《米之传奇》《面食大观》《糖的世界》《醋外之酸》《盐的故事》5个分册。每个分册按照历史起源、特色品类、地域风情、文化积淀、制作工艺、传播影响等维度,分别介绍米食、面食、糖、醋、盐五大类重要食物的历史溯源、地域风物和背后的故事。平均每个分册配文约178字,配图约200幅。
《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系百名中国昆虫分类学家、生态摄影师5年合作的结晶。本书通过大量野外生态照片以及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分布地区的描述,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六足总纲3纲29目2 200多种昆虫。作为国内目前最全面的昆虫物种生态图鉴,本书不仅呈现了昆虫分类系统研究的最 新成果,是极有价值的生物工具书,还以大量珍贵照片充分展现了自然的神秘和奇美,适合昆虫学研究者、昆虫爱好者、自然摄影爱好者等一切热爱自然的朋友们欣赏和收藏。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资源植物种类众多,其利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本书根据作者长期从事资源植物野外考察和研究积累的资料,参考外有关文献,整理编写而成,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资源植物概况的专著。吴征镒院士为本书作序。全书共分七章,章总论叙述了植物资源、环境和人类的关系,列举了植物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和中国植物资源的特点;第二章资源植物各论,综合介绍了现今世界上15大类资源植物,并阐述了其中重要原料植物的特征,涉及资源植物近2800种;第三章论述了植物资源与植物分类系统及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资源植物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第四章原料植物研究范例;第五章资源植物研究范例;第六章中国在世界资源植物利用方面的贡献;最后一章介绍了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本书内容新颖、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燕山山脉》聚焦广义的燕山山脉,范围涵盖河北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以及北京五地的中山地区。书中完整地呈现了该区域的山地、丘陵、峡谷、盆地地貌,分析了形塑上述地貌的两股力量:作为内力的燕山运动和作为外力的流水作用。本书还介绍了以这片土地为家园的生物群落、特殊地理位置造就的农牧过渡带、复杂的地质历史孕育的丰富矿产资源。作为华北平原的屏障,燕山山脉是众多历史事件的舞台,这个舞台上演绎的各式戏剧——长城一线烽烟四起的岁月,农耕和游牧两大文明跨越数千年的对话,华夏、山戎、奚、契丹、女真等
本卷为后鳃类软体动物之首卷,描述中国近海头楯目共15科、45属、146种。内容包括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扼要综述后鳃类的研究历史、形态、分类区系、生物学、生态学和经济意义等。各论分述科、属、检索,科、属、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及经济意义等。全书附有大量线条图和彩色图2面。为动物学、生态学、水产学的研究,为大专院校师生、水产部门工作者提供科学资料。
本书由一大批鸟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倾力奉献,系统地介绍了各科鸟类的进化历史、分类、生理特征、分布、食性、繁殖、群居动态学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等,侧重展示其应对环境的惊人的适应性,是一部专为普通读者打造的鸟类科普读本。全书综合了鸟类学的基本知识和*的研究成果,图文并茂,是领略缤纷迷人的鸟类世界的*读本。
树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林学与人文林学相互交融构成的文化内涵。 《中国树木文化》阐述了中国树木文化的概念、发展历史、结构层次、主要类型、表现形式、应用价值,以及树木文化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关系,以槐树、菩提树、桃树、柳树、黄连木、梅花、牡丹、桂花、桑树、竹子、松树、梧桐、楸树、梓树和等重要的文化树木为代表,阐述了与这些树木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涉及中国有分布的树木物种达700余个,比较了文化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在树种名称、概念及其含义等方面的差异,记述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树木的拉丁学名、分类地位、类群组成、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经济价值等。 《中国树木文化》对于发挥树木的文化属性和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着眼于青藏高原,本书覆盖的地理区域自然也就很广。羌塘,作为重点研究区域,就有30万平方千米左右,此外还有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等的高原地区,以及一些周边国家。与之相随的是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夏勒博士的本书中的主要讨论对象是高原上的有蹄类动物。在书中,他描述了这些动物的自然历史,包括分类、现状、分布、取食生态学,以及综合行为学与分子学研究的系统发生学研究。此外,还探讨了高原上的食肉动物以及游牧民的生活和有蹄类动物的关系。事实上,每一种工作都会和环境相关,或多或少。从酷爱蝴蝶的人士到环境法律工作者,每个人都能为我们的自然做些事。我认为,首先你需要了解,需要熟悉,需要为自然大声痴呼。站起来,代表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球,大声痴呼,人们终会倾听我们。相信在夏勒博士的这本书里,你会感受到来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