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鸟龙与“中华龙鸟”之争、令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大为尴尬的“辽宁古盗鸟”事件,这些轰动世界的科学事件到底始末如何,身为主要当事者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博士将述说最为详尽的事实真相。 在这本书中,恐龙化石中蕴含的历史更是故事的主角。扑朔迷离的大灭绝事件、鸟类最初是从树上起飞还是从地面起飞、鸟类的羽毛在何时产生,所有的一切都有解不完的谜题。在探索这些谜题的艰辛考察中,作者豁然开朗:恐龙并没有绝灭,我们身处的仍是一个恐龙遍布的世界。
社会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个进化事件。本书根据了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种群的大小和组织功能(或适应意义)的分支这一领域的全貌,它向所有耳聪者宣告:我们已经站在努力理解人类在世界万物进化过程中的场景取得突破的边缘。全书分三个部分共27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社会进化的原动力、群体生物学的有关原理、类群选择和利他主义、社会行为的发展和饰变、社会进货的四个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周尧昆虫图集》是一部汇集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的精品。作为科学的图画,首先一点就是真实性,画什么得像什么,不能画蝗虫像螽斯。在这里周先生不仅把握住昆虫各个类群的神态,而且能抓住不同类群的主要特征加以表现。这些图虽然都是黑白线条或黑墨勾点,但个个画得真实,画得逼真,所以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再者周尧先生昆虫画富有艺术性,他独具匠心,以其细腻的手笔描绘每一种昆虫,使之活泼、生动、可爱,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 本书包括总论、33目昆虫和螨类,共计35部分,以昆虫为线,介绍了作者一生绘制的昆虫图画900多幅。该书是一部昆虫分类图画集,同时也是一幅艺术珍品的集中展示。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人们理解昆虫、喜爱昆虫。该书的出版将吸引更多的人对昆虫发生兴趣,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昆虫分类学事业的发展,
本图鉴是作者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101,30370179,30670255,30970386, 31172125,31301898,31672341)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中国长翅目昆虫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共收录产自中国的长翅目昆虫 3 科 10 属 170种 ;系统编制了本图鉴收录的中国长翅目昆虫分科、分属和分种检索表 ;概述部分介绍了长翅目昆虫的分类地位、研究简史、分类系统、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等 ;每种昆虫介绍了中名、拉丁学名、测量数据、形态特征、发生期、地理分布等,并提供有成虫生态照片或标本照片,雄性外生殖器图片以及地理分布图。本图鉴是世界上部长翅目昆虫分类研究的重要著作,全图鉴中英文对照 , 可作为昆虫学工作者及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开始投身的研究,70年代末期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组建了五一棚生态观察站,80年代开始又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委派的专家夏勒博士合作研究,以后又在岷山建立了白熊坪,凉山建立了大风顶和相岭建立了治勒等生态观察站,带领他的历届研究生,系统地进行了种群生态学各方面的比较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与专著,并在此基础地编辑成了《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翔实,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的历史记载、形态习性、栖息环境、活动、繁殖、数量与分布、起源演化、饲养繁殖与保护管理,是迄今最为系统全面介绍的一部专著。它的出版对关心爱护的人士提供全方位的信自,对进行濒危动物的优先保护、评价和研究,将是一本有益的参考书,对保护管理的决策也将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热河生物群》是生活在东亚地区1.35亿~1.12亿年前早白垩世的一个古老生物群,其分布范围包括了现今中国的东北部、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以及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如果对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范围与地球的表面积相比较其实非常小。而1.35亿~1.12亿年前的时限又是怎样一个概念呢?假如我们把地球46亿年的时间压缩成一天24小时的话,那么热河生物群出现的时间就是23点17分,在7分钟13秒后又悄悄离场。 时至今日,国内外古生物爱好者熟知的中华龙鸟、羽王龙、小盗龙、孔子鸟、热河鸟等,已经成为热河生物群新的标签,因为它们的发现将迷人的恐龙和让人困惑的鸟类起源问题有趣地联系起来。在这里,很少有大家印象中的恐龙形象,相反,众多小巧敏捷、身披羽毛的恐龙在当时的丛林中穿梭,满口利齿和钩曲的指爪暴露了它们作为掠食者的天性。飞行
《演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摄影艺术画册,本书由生物学专家编撰,严谨而平实的文字结合精美的图片,将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娓娓道来。《演化》也非严格意义上的科普作品,摄影师藉由黑白摄影这种不朽的表达方式,为我们透视出一个纤毫毕现的世界,生命在黑暗的包裹中,化为光与影的杰作。从艺术史的层面,创作方式已先于创作内容表达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演化》全书分为六篇,共有44章,从不同动物身体的结构对比入手,再依次讲述生物物种形成的机理、自然选择(包括性选择)的神奇力量、生物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和机理、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塑造,以及演化与时间。从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许多现代脊椎动物的知识,而且还可以熟悉一些生物演化历史上很重要的化石和事件。作者还恰如其分地讨论了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关系,并且批评了
本书为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女性植物学家、画家玛丽安娜·诺斯(Marianne North)官方画册,由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 Gardens)授权出版,以旅行地区为分类,收录编选约400幅代表作品,并额外收录相关目的地和植物知识介绍。玛丽安娜·诺斯是达尔文的灵感缪斯,同时期的很多科学家都受到过诺斯作品启发。她有着传奇的一生,终生未婚、自学画画、独自环游世界六大洲16国,记录让她着迷的热带和外来植物,并发现很多新物种。她挑战维多利亚时代花卉绘画的传统,选择直接在自然环境中绘制植物。这些记录比彩色摄影发明早了几年。她试图用自己的作品,启发和教育人们了解自然世界。本书由国内女作家、策展人祝羽捷作长文导读,从艺术和女性视角展现诺斯富有非凡魅力的一面。邱园植物分类学硕士、青年插画师余天一翻译并校对植物学名。
《周尧昆虫图集》是一部汇集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的精品。作为科学的图画,首先一点就是真实性,画什么得像什么,不能画蝗虫像螽斯。在这里周先生不仅把握住昆虫各个类群的神态,而且能抓住不同类群的主要特征加以表现。这些图虽然都是黑白线条或黑墨勾点,但个个画得真实,画得逼真,所以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再者周尧先生昆虫画富有艺术性,他独具匠心,以其细腻的手笔描绘每一种昆虫,使之活泼、生动、可爱,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 本书包括总论、33目昆虫和螨类,共计35部分,以昆虫为线,介绍了作者一生绘制的昆虫图画900多幅。该书是一部昆虫分类图画集,同时也是一幅艺术珍品的集中展示。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人们理解昆虫、喜爱昆虫。该书的出版将吸引更多的人对昆虫发生兴趣,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昆虫分类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