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科学系列丛书”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品牌科普读物。其中的大部分图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自上世纪50 年代开始引进,全部由知名翻译专家翻译,后根据教学需要与各学科的进展而不断修订,多次获奖, 受到几代读者的肯定与欢迎,是全国图书市场中为权威、贴近读者需求的*版本。 顾名思义,“趣味科学系列丛书”的*特点便是突出科学的趣味性。本套丛书旨在引起同学们对相应学科发生兴趣,使大家在兴趣的引导下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进而提高理科成绩,轻松走进科学的大门。 全套图书按学科分类,包括: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力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动物学、化学等,既可作为优秀的课外读物,又可作为中考科普阅读素材;是学校、家庭、图书馆的全学科科普读物。
科学与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火箭轰鸣着飞入太空,向我们揭示太阳系以外的秘密。神经科学家正在使思维控制义肢成为可能。能源及农业的革命性技术正在创造一个更加干净、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创新的步伐在未来的日子里还将不断加速。让我们一起探索在这些进步背后的前沿科技吧! 《世界前沿科技探索丛书(青少版):脑科学》涵盖了脑科学这一领域诸多引人入胜的尖端话题,包括大脑通信系统、思维的控制作用和脑成像技术等。本书包含了具有高度感染力的照片和解释性的图表,令科学概念充满活力和趣味,在小读者眼前重现。
本书以10年为一阶段,对科幻文学及其各种形式(包括小说、杂志、连环漫画、电影和电视)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性的全面回顾,对各阶段给科幻文学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作了引人入胜的分析和介绍。100多位享誉国际的科幻小说作家及其创作成果——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科幻小说从17世纪雏形粗具一直到走向成熟的历史清晰可见。这是一本独具特色、堪称无双的参考性工具书。它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次令人惊叹不已的历险体验,带着你穿越时空,在奔向光辉灿烂梦想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对人的讽刺。 科幻的历史并不很长,正式追溯起来,也就是从19世纪开始。本书为求先声夺人,上来章竟是“展望未来”,先谈新的东西,后面七章才娓娓从头道来:“历史背景”、“影响较大的科幻杂志”、“主要作家”、“经典作品”、“插图作品”、“电影”
《改变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囊括四大领域的伟大科学家: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化学、地球及太空学,哲学、发明及工程学,简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卓越贡献,珍贵的资料与精美的插图,可以让读者徜徉在这些故事之中,切实感触到他们思想的深邃、行动的果敢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本书主要研究了两个典型的旋涡起主导作用的开式流动,即圆柱近尾迹和旋拧涡的稳定性、动力学和涡控制问题。本书介绍了这个领域在这去一二十年的发展。全书共分7章:(1)流动稳定性引论,(2)和对流不稳定性,(3)静止圆柱近尾迹涡结构的演化机理,(4)振动圆柱绕流和涡控制,(5)旋拧涡的稳定性分析,(6)应变率场中涡的不稳定性,(7)旋拧射流的非线性演出。本书可作为从事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员、工程师和研究生参考。
《科学在中国(1550-1900)》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在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1550—1900年科技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讨。17世纪初,欧洲人在钟表、杠杆和滑轮等重要机械制作上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同时他们也在向中国人学习丝绸和瓷器的制作技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耶稣会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嫁接,还是新教徒影响下欧洲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都为后来晚清改革者和国共两党精英所一致倡导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与许多学者贬抑中西接触之前乃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艾尔曼从中国人的自然史观和学科分类等角度论证说,中国人对科学从来不乏兴趣,这也正是传教士介绍的欧洲科学能够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艾尔曼在《科学在中国(1550
《混沌与分形——郝柏林科普与博客文集》是2004年出版的《混沌与分形 ——郝柏林科普文集》的增删修订版,由“科普篇”和“博客篇”两部分内容组成。科普篇内容基于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或与其的研究领域有关,经过多次推敲撰写而成,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响,其中部分文章已经发表在著名学术刊物和高级科普刊物上。博文篇则是作者对当下科技热点等的深入思考,具有鲜明的个人观点,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武经总要前集(套装共三册)/中国科技典籍选刊》整理包括选择存世善本进行高清灰度影印,同时当页排印标点释文,并加校勘及精当注释,方便学术研究及阅读。书前撰学术性导言,书后附索引及研究论目录。 本次整理《武经总要》前集二十卷,以校勘质量相对较高之嘉靖本(优于黑口本)为底本,参校黑口本及另一系统之明抄本,力争大幅提高点校质量;同时借重他校,探索《武经总要》多样的素材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在物理学方面的概貌。中国古代物理学可与西方同一时期相比的有力学与光学两个分支;在电磁学和热学方面,中国取得了远胜于西方的成就;在声学,特别是在乐律方面更是成绩卓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包括历史的概述、力学、光学、声学、电和磁、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等几部分。书后附有较完善的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有关物理学的参考书目,文前有珍贵的彩图插页。《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可供科学史工作者、理科大学牛以及广大知识界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