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曾说: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宇宙像一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如果不掌握数学的符号语言,就像在黑暗的迷宫里游荡,什么也认识不清。 实际上,不仅是数学,在我们所学习的任何自然学科,都能看到符号的影子,从英文字母的A到Z,从希腊字母的 到 ,从千变万化的分子符号到逻辑严密的电路符号,从神秘的炼金符号到欢快的杂耍符号,这是一个比数学符号更广阔的世界,作为意义的载体,它体现了人类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本书梳理里不同学科出现的各种符号,从而构造了一个符号世界。 对于一些人来说,科学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还有人认为,科学几乎是对理论和公式的一种精神冥想。本书接纳了这两种观点,并展现了更多元素。关注了在科学的道路上人类的努力,呈现了一系列科学领域、引人入胜的传记、有趣的奇事和令人无法抗拒的科学琐事
《给孩子的趣味科学》是世界著名科普作家、趣味科学奠基人雅科夫 伊西达洛维奇 别莱利曼经典作品,包括《趣味物理学》《趣味物理学续编》《趣味力学》《趣味代数学》《趣味几何学》《趣味天文学》,其中《趣味物理学》已再版数十次,畅销全球。 整套作品中,别莱利曼没有选择呆板又枯燥的教学方式,而是用简洁且准确的文字,将科普知识与生活中有趣的问题结合起来,拉近读者与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的距离,使其知道这些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妙用。同时,他选取了许多知识与趣味相融合的题目,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沉闷,而是充满了乐趣。可以说,这套书,有笑点,有知识点,有考点,是孩子们拿起就不愿意放下的经典科普读物。 相信这套书,一定会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让孩子们对科普知识越来越
全世界孩子*喜欢的大师趣味科学 丛书是一套适合青少年科学学习的优秀读物。在书中,科普大师别莱利曼不仅向小读者们讲述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化学的常识和基础知识,还运用各种奇思妙想和让人意想不到的分析,为小读者解密科学谜题、解析科幻故事,激发小读者对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小读者学会活学活用科学知识。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轻松爱上科学学习,还能激活无穷的科学想象力,掌握科学思维的技巧。同时,对各种生活现象与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能产生深刻的认识。总之,这是一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而又让人受益无穷的超级科普读物!
华觉明、冯立昇主编的《中国三十大发明(精)》约请 几十位科技史研究专家,系统梳理和研究中国科技史,初步认定中国原创性重大发明32项,如汉字、珠算、 火器、青铜冶炼铸术、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等,简明扼要地叙述每项发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总结中华民族对人类科技文明的重要贡献。
《科学的历史:改变世界的100个重大发现》选取了人类历重要的100个科学发现。这些发现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并让我们一窥宇宙的全貌。书中按年代顺序介绍了这些发现,从最基础的计数开始,最后以2010年合成生命的成功创造收尾。《科学的历史:改变世界的100个重大发现》适合所有对科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以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规划为主线,全景式地介绍新中国科技事业从凋零落后、百废待兴到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着力创新的科技体系的发展历程,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重要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和重点工程建设成就以及为此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紧贴时代脉搏,内容丰富,图片珍贵。
《科学在中国(1550-1900)》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在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1550—1900年科技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讨。17世纪初,欧洲人在钟表、杠杆和滑轮等重要机械制作上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同时他们也在向中国人学习丝绸和瓷器的制作技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耶稣会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嫁接,还是新教徒影响下欧洲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都为后来晚清改革者和国共两党精英所一致倡导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与许多学者贬抑中西接触之前乃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艾尔曼从中国人的自然史观和学科分类等角度论证说,中国人对科学从来不乏兴趣,这也正是传教士介绍的欧洲科学能够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艾尔曼在《科学在中国(1550
本书为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先生与日本各领域一线研究者、科学家的“知识大冒险”,全书以逆向行走人类“大迁徙”路线为线索,在风趣幽默的文字冒险中,与读者一起触碰深海巨大的乌贼、寻觅亚洲腹地神秘植物、造访白蚁的地下王国、探秘宇宙的隐匿结构,用科学与知识的视角,重新认识自然与世界。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