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系梁思成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1937年底迁往昆明后所做的一份调查资料汇编,也是营造学社一次外出古建调查。时间跨度自1939年9月至1940年2月,人员为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它们共调查了四川和当时西康省31个市、县,从中筛选出重要古建筑、石刻及其他文物107项。由梁思成整理成图文并茂的"图说"。现仅存梁思成四川部分图说手稿。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系梁思成手稿;第二部分系梁思成西南考察中的摄影照片,与手稿对应排列,图文互注。此前,梁思成西南考察手稿从未面世,其摄影作品也未放大刊印。此次曝光,对喜爱、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古代文化的朋友们,可谓意义重大。
1914年5月,以奥登堡院士为首的俄国考察队沿中国新疆塔城、奇台、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到甘肃敦煌千佛洞,详细研究了洞窟壁画与彩塑,认真进行了摄影、临摹、绘画、测绘、考古发掘和记录工作。本书作者画家兼摄影师杜丁作为考察队的重要成员,主要负责实地考察时的摄影与绘图工作。 本书内容从1916年2月开始在俄国《建筑艺术刊》连载,后又汇印成少量单行本。书中叙述中国新疆焉耆、吐鲁番地区的古代建筑遗址情况,分为七格星、吐鲁番州两部分,是研究西域文化遗存的手资料。其中当时所拍摄的照片及测绘图,包括绘制的洞窟平面图,剖面图,佛寺平面图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珍贵资料。本书为九十年来个中文译本。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选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最能展现中国建筑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各分册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做法、工序、工艺、相关文化习俗等内容。本丛书可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旨在深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促进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刘托等人编著的《苏州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是其中一册。
本志上限追溯到统计的起始发端,下限至2000年末。采用篇、章、节、目结构排列方式。侧重记述了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以来的统计工作。
本书图文并茂、全面、详细地介绍布达拉宫的历史、建筑、宫藏文物等。
现代城市是一种人类生存模式,也是一种美学巨构,曾经为人类带来自信、效率与福利,但它的好处正被种种“欲望制造”抵销殆尽,已然成为“国王的新衣”或柏拉图的洞穴。于是,后现代城市和后现代城市美学日益凸显于人类的思维图像之中。后现代城市没有像现代城市那样的预先设定好的图景,具有非确定性、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等特征,不可能用简单的工具理性设计完成,也不可能通过社会工程学来运作,而是人类持续不断的自我检视、批判和改良的成果,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性支撑的政治责任与道德责任,因而是一种永远在途中的设计与建设。后现代城市美学认为,在人的“能动的”设计和建造之前,存在已然先行聚集于城市的一切“设计”之中,已然先行栖居于城市的所有“建造”之中,人与城市的关系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后现代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的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从建筑历史、美学特征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深入介绍了门窗、隔窗的装饰,详细分析了门窗的材料和雕饰工艺;对门窗造型按题材内容、构成形式进行了分类介绍;同时,还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门窗与建筑文化的传承,并分析了门前设物以及门的加装饰等方面的特征,以期对中国古代建筑门窗形象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展现。本书既有高清晰的门窗、隔窗照片又有手绘门窗、隔窗图样,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本书可作为间接的形象资料提供给从事建筑文化和装饰艺术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
本书结合翔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阐述了中国室内设计史的上要发展历程。本书分为10章,~8章为原始社会时期至明清时期,分别阐述了这些时期的建筑概况、建筑装饰与室内装修、家具与陈设、装饰纹样及人物著作。第9章为近代时期,介绍了西洋式、传统复兴式和西方现代式的建筑及室内设计风格在这一时期的反映。0章为传统民居,介绍了在建筑与室内设计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民居的特征与风格。本书图文并茂,清晰易读,共收录线稿图1700余幅,照片360余幅。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装饰利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室内设计师及相关从业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