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编纂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丛书中的第五部。其中所载95篇论文是200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所接收的部分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北海老城研究与保护再利用、骑楼街道考察研究与保护再利用、近代城市与建筑考察研究、近代历史地段考察研究及保护再利用、近代建筑分类考察研究、近代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史学及其发展研究、近代建筑师及建筑业界研究诸方面。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吸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指导作用,对文物保护部门和经济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具有参考价值。本书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历史理论教学,又可
《恭王府:古建筑保护研究与实践》收集了作者在从事文物建筑修缮三十余年的工作中,利用工作之余撰写总结从事古建筑保护研究与实践经验的论文十余篇。其内容分为:古建筑保护实践篇、古建筑保护研究篇两部分。作者通过自身的文物建筑修缮实践活动及相关照片,真实反映恭王府古建筑修缮的过程。探究了修缮实践中传统工艺、传统做法、传统材料的有机运用。意在传承文物建筑的修缮技法,同时也对文物建筑在如何采用科技手段保护和利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恭王府:古建筑保护研究与实践》对从事文物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研究者和广大人员具有的参考价值。
中国作为内陆欧亚的大国,其历史进程从一开始就和内陆欧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要注意到历代王朝的创建者中有一半以上有内陆欧亚渊源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可以说,今后中国史研究要有大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内陆欧亚史研究的进展。古代内陆欧亚对于古代中外关系史的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古代中国与位于它东北、西北和北方,乃至西北次大陆的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无疑是古代中外关系史最主要的篇章,丽只有通过研究5内陆欧亚史,才能真正把握之。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既饶有学术趣味,也是加深睦邻关系。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因而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由此可见,我国深入开展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责无旁贷。为了联合全国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力量,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内陆欧亚学
本书主要讲述中国古建筑传统建筑装饰种类、构造及施工等知识,具有文字描述翔实、图片资料丰富的特点。本书分别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室内外空间分割、装饰语言及其构造和施工工艺、家具种类及传统构造、传统室内陈设语言、古建筑彩画、传统文化寓意的吉祥纹样等方面的知识,共计7章。本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加以示例说明,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传统建筑中具有中国建筑文化特点的构造名称及各部位的施工特殊工艺做法。本书是古建筑工程管理、设计、施工人员及古建筑爱好者和初学者的一本工具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料。
本书共分三章,章介绍了上海市区的形成发展及抗战前后上海的城市建筑;第二章介绍了近代上海的各种类型的新型建筑;第三章介绍了中外的建筑设计机构及建筑师的活动。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填补了上海建筑史的空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史料性及学术价值,可供广大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及研究人员欣赏参考。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2014年中国第五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5)》以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为核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遗产理论研究,工业遗产与城市研究,工业遗产案例研究,工业遗产外比较研究,工业遗产规划设计研究,工业文化景观研究和工业遗产多学科比较研究。各方面专家、相关政府官员及规划设计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提出各自的思考与建议,反映了当前外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新动态。
[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历时十五年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本书集中介绍乡土建筑中建筑群体的门,包括一个村寨的村门,寨门,整座寺庙,祠堂的大门,住宅的宅门等。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丰富的中国乡土建筑文化。本书集中介绍乡土建筑中建筑群体的门,包括一个村寨的村门、寨门,整座寺庙、祠堂的大门,住宅的宅门等等。本书收集了各地区乡土建筑群的门共计一百一十余座,主要展示的是这些门的测绘图,并附以相关的照片和文字,按不同的地区顺序排列。本书的开篇“中国古建筑的门”,介绍古代建筑群各种门的形式和它们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既然门在建筑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而在门上所反映的文化
《雕虫故事:清华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课堂闲谈》着重讲授中国古建筑里面那些看似信手拈来一般的智慧,看似雕虫小技一般的大智慧;从术语、算法、名作、哲匠四个角度共汇集12则故事,作为清华“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课程的重要补充。
建筑历史学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刘叙杰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教学和科研,以中国上古时期建筑发展史研究享誉学坛。他秉承乃父刘敦桢先生严谨、笃实的学风,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即广泛收集文史材料,虽经特殊时期,亦坚持不懈,所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卷“原始社会——秦汉建筑”于2003年出版,展示了他厚积薄发的学识素养和精辟见解。尤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自刘敦桢先生于1968年不幸辞世后,刘叙杰先生即开始做刘敦桢遗稿的整理工作,先后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四卷本《刘敦桢文集》,在2007年出版十卷本《刘敦桢全集》,历时达四十年之久。 本书收录的刘叙杰先生三篇文稿,以不同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从创建伊始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份珍贵的中国建筑史学史资料和著述。
建筑历史学家、东南建筑学院刘叙杰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教学和科研,以中国上古时期建筑发展史研究享誉学坛。他秉承乃父刘敦桢先生严谨、笃实的学风,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即广泛收集文史材料,虽经特殊时期,亦坚持不懈,所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卷“原始社会——秦汉建筑”于2003年出版,展示了他厚积薄发的学识素养和精辟见解。尤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自刘敦桢先生于1968年不幸辞世后,刘叙杰先生即开始做刘敦桢遗稿的整理工作,先后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四卷本《刘敦桢文集》,在2007年出版十卷本《刘敦桢全集》,历时达四十年之久。本书收录的刘叙杰先生三篇文稿,以不同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从创建伊始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份珍贵的中国建筑史学史资料和著述。
这是作者于1944年出版的、旨在让日本国民了解本国建筑,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的小书《日本建筑的真相》(日本建?Bの?g相)。该书深入浅出,从日本建筑特色的产生原因入手,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日本古建筑史,阐明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特性,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史的地位分析,以及日本建筑应何去何从。为便于读者理解,编辑和译者在书中插入了作者另一本专著《日本建筑研究》(日本建?Bの研究)的部分文字和图片,取名为《日本建筑小史》。时隔七十多年,其中的很多观点对现在的我们仍有借鉴和启发。
建筑“风格”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19世纪,形成于对建筑学本身的研究过程中。在这一时期,与建筑“风格”的理念密切相关的人物是瑞士建筑历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W?lfflin)。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德国文化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Burkhardt)的学生,沃尔夫林以近似于对待科学研究般严谨的方法,建立了一整幅有关建筑历史的图表,来描述他所提出的关于“风格的发展问题”。他同时提出并建立了五对互相对立的概念:线性/非线性;平面/凹进;封闭式/开放式;多样性/统一性;清晰/相对清晰。有了这个框架,任何受过的视觉教育的建筑历史学家都有能力沿着这个框架对任何一部特定的建筑作品的“风格”进行确定,从而可以对这幅图表进行不断的完善。沃尔夫林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一些人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首先
《20世纪建筑》囊括了所有的现代建筑,并介绍了20世纪每个主要的建筑流派极其代表人物,这里包括埃德温·卢廷斯、佛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等等。建筑是20世纪历史的图解。《20世纪建筑》里的建筑表现了20世纪的多样化及其规模,这里包括政治、工业技术、环境,以及传统观念等,它们都对建筑产生巨大的影响。该书中克莱斯勒大厦、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勒·柯布西耶的公寓大厦、伦敦的劳埃德大厦、悉尼歌剧院等。
人们都说苏州很美,美在『小桥、流水、人家』,美在古典园林,美在高墙深院的居家庭院。这些年来,苏州的小桥有人写了,苏州的流水有人写了,深巷也开始有人描述了,唯独苏城瑰宝的主体,那些散落在桥边、河畔、小巷深处的精致古宅似乎从没人用文字系统地记录。这不光是遗憾,更是一种责任的空白!如果这些深深镌刻着沧桑岁月印痕的老宅和宅内所附存着的古建文化内涵一直蓬头垢面地陷落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离我们渐行渐远。这对于古城苏州来说,实在是羞于启齿的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