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伊东忠太1902年4月至次年6月在中国进行历访调查时所保存的5册野外笔记原书进行了拍摄、整理、附加图注以及解说等编纂而成。900余幅手绘图片,包含建筑文物、风俗古迹,其中大部分图片为彩图。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及自然灾难,有的已损毁,有的已不复旧时模样,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是中国建筑文物难得的历史记录。
这部由本地达人“地头蛇”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准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游
这部由本地达人“地头蛇”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准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游
本书针对全球文明和现代建筑国际风格所造成的地区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和人与技术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甚至危机,以自然、文化和技术为三个切入点,研究了建筑与地区自然、社会因素和技术传统的内在关联。借助“可持续发展”、“全球-地区建筑”、“适宜技术”等核心概念,提出了整体地区主义建筑思想;倡导建筑在全面进步和积极发展的同时,自觉寻求与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殊性以及技术和艺术上的地方智慧相结合;遵循地区生态机制,体现文化传统的真实延续;强调技术的发展与地区条件和社会心理的协调,创造一种在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上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师生、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专业人员以及上述学科理论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是“上海?精神的行走”系列之一。全书是一个上海女作家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岁月流逝,多少曾经的荣耀终归平淡?而镌刻着往日风华的老房子外墙上布满的爬山虎和青藤,就像它们用来包裹内心的外衣,矜持地和试图窥视的好奇者保持着距离。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后面隐藏着多少难与人说的心事?
一、丛书辑凡20种,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创剥开新之作,或为传世经典之作。 二、辑收书范围,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所收诸书,原版本均为繁体文本,在其流布过程中,亦有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按古籍整理通行之例作了整理工作: (一)所选著作,以其原始版本为底本,尽量搜求不同版本,分别校勘,择善而从。 (二)校勘中,只校是非,不校异同。凡底本脱衍讹倒而他本不误者,据他本勘正。 (三)凡笔画小讹,不见字书,显系误刻者,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凡日曰淆乱,己已巳混同,戊戌戍不分,一律径改,不出校记。 (四)一般不用理校方法径改原文,确有把握且非改不可者则径改。 (五)繁体字改为通行的简化字,但容易引起误解的人名、地名用字,仍保持原貌;习见的异体字、通
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
[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历时十五年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 本书集中介绍乡土建筑中建筑群体的门,包括一个村寨的村门,寨门,整座寺庙,祠堂的大门,住 宅的宅门等。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丰富的中国乡土建筑文化。 本书集中介绍乡土建筑中建筑群体的门,包括一个村寨的村门、寨门,整座寺庙、祠堂的大门,住宅的宅门等等。本书收集了各地区乡土建筑群的门共计一百一十余座,主要展示的是这些门的测绘图,并附以相关的照片和文字,按不同的地区顺序排列。 本书的开篇“中国古建筑的门”,介绍古代建筑群各种门的形式和它们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既然门在建筑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而在门上
朱文一、刘伯英主编的这本《中国工业建筑遗产 调查研究与保护(4\2013年中国第四届工业建筑遗 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 与保护为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个专题:工业遗产田 野调查与价值评价、历史文化名城与工业遗产、工业 遗产调查与评价案例研究、基于多学科的工业遗产研 究、工业遗产的适宜性再利用。
在众多的文化形式中,只有建筑能够将一种文化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哲学和科技——结合在一起。西方建筑的发展史,更是直接反映出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演变历程,其中甚至还包括不同国家、民族间性格与文化的差异。阅读建筑,是了解一种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本书虽为西方建筑史,实际上关心的还是中国建筑。当代中国,特别是在城市,建筑从设计理论到设计实践基本上完全照搬西方,导致我们的城市缺乏风格,没有特色。本书正是从源头出发,理顺西方建筑与哲学、文化发展的共同脉络,于中国建筑而言,亦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4版)》是对世界现代建筑的一次全面审视。是国际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家及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成名作。1980年问世以来即获极高赞誉。被称为现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多次再版。2004年。三联书店曾出版该书第三版中译本。在此第四版中。作者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增补一章。从地形、形态、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及公共形式等六个方面。分析世界建筑在近三十年来的变化。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4版)》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期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和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精致的图片,令《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4版)》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史中纷繁复杂的线索清晰可循。
本书汇集了中国古代至民国以来建筑师传略,反映了中国建筑先辈们自古迄今的心路历程和聪明才智,是一部以建筑匠师的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汇编而成的别样建筑史。书中资料详实、含义深刻,对于建筑从业人员和高校师生不失为一部生动的历史参考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特色。豫南独特物地质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孕育了灿烂的城市和建筑文化,创造出豫南丰富多彩的古村镇及古民居。
本书概述了工程建设中监理的基本知识,并对装饰装修各分项工程就材料质量监理、质量监理要点和监理验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本书供从事工程建设装饰装修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阅读。建筑类大专院校师生也可用作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