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全球文明和现代建筑国际风格所造成的地区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和人与技术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甚至危机,以自然、文化和技术为三个切入点,研究了建筑与地区自然、社会因素和技术传统的内在关联。借助“可持续发展”、“全球-地区建筑”、“适宜技术”等核心概念,提出了整体地区主义建筑思想;倡导建筑在全面进步和积极发展的同时,自觉寻求与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殊性以及技术和艺术上的地方智慧相结合;遵循地区生态机制,体现文化传统的真实延续;强调技术的发展与地区条件和社会心理的协调,创造一种在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上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
本书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介绍了设计新人在岗位上的困惑和心理变迁,进而从完全实战的角度,分析了课本知识是应该如何灵活运用的。全书以设计新人参与的第一个采暖设计实例为主线,将暖通新人的心理变迁贯穿始终,步步深入地解剖了采暖设计知识及运用,并将采暖知识点纳入到一个有趣的体系中,进行幽默解说。全书亦庄亦谐,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及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阅读享受,真正做到了在轻松阅读中获取知识及实用技能。本书的另一亮点是,提供了众多的原创电子表格计算程序,可直接用在工程计算中。本书适合暖通专业技术人员及院校学生,尤其适合对采暖设计感兴趣或需要从事采暖设计养家糊口的各类人士。
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
本书结合翔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阐述了中国室内设计史的上要发展历程。本书分为10章,~8章为原始社会时期至明清时期,分别阐述了这些时期的建筑概况、建筑装饰与室内装修、家具与陈设、装饰纹样及人物著作。第9章为近代时期,介绍了西洋式、传统复兴式和西方现代式的建筑及室内设计风格在这一时期的反映。0章为传统民居,介绍了在建筑与室内设计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民居的特征与风格。本书图文并茂,清晰易读,共收录线稿图1700余幅,照片360余幅。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装饰利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室内设计师及相关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历史的编纂对于建筑影响深远。《现代建筑的历史编纂》以现代建筑的历史文本(有关建筑的图书)为研究对象,寻找历史、社会和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重构历史文本之间的无形文本,还原这些文本的历史语境。书中着重分析的历史文本均出自建筑历史名家之手,包括佩夫斯纳(NikolausPevsner)、考夫曼(Emil Kaufmann)、杰迪昂(Siegfried Giedion)、泽维(BrunoZevi)、贝内沃洛(Leonardo BenevOIO)、希区柯克(Henry—RussellHitchcock)、巴纳姆(Reyner Banham)、柯林斯(PeterCollins)、塔夫里(ManfredoTafuri)。
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1922—1988)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最重要的研究建筑、设计与流行文化的历史学家、理论家与评论家。195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布法罗州立大学设计研究系主任、加州大学(圣克鲁兹)艺术史系教授、纽约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史教授。《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着重研究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建筑与设计,重点考察现代主义的兴起、传播与变革,无论是在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迅速成为西方设计史、建筑史学科研究的一座里程碑,成为研究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的一部经典。雷纳·班纳姆一生著述众多,《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虽然是他的本专著,但却始终是他学术价值与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史课程的文本,并普遍认为是论述现代建筑运动的著作之一。
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
本书前两章是对现代建筑运动之前的“功能—形式”范式的梳理。接下来,作者对德语地区现代主义时期所探讨的“使用目的”与“功能”、“实用性”、“客观性”与“功能主义”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解读了狭隘“功能主义”的虚构和泛滥以及“功能”概念的任意诠释和延伸。最后,基于“内容计划”,从“功能—空间”角度,作者对建筑中的设定内容及具体活动与空间组织、实用目的与空间美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