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手稿本)》系梁思成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1937年底迁往昆明后所做的一份调查资料汇编,也是营造学社一次外出古建调查。时间跨度自1939年9月至1940年2月,人员为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它们共调查了四川和当时西康省31个市、县,从中筛选出重要古建筑、石刻及其他文物107项。由梁思成整理成图文并茂的"图说"。现仅存梁思成四川部分图说手稿。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系梁思成手稿;第二部分系梁思成西南考察中的摄影照片,与手稿对应排列,图文互注。此前,梁思成西南考察手稿从未面世,其摄影作品也未放大刊印。此次曝光,对喜爱、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古代文化的朋友们,可谓意义重大。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8》以记录中国建筑行业内优秀设计单位的典型作品为*原则,对*近一年涌现出的非常优秀的建筑设计项目、新的设计理念,甚至中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给出了非常直观、全面的诠释,它见证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反应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结构,记录了主流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甚至是设计价值。
本书是对中国历代官订和民间约定俗成的建筑典章制度进行全面文献搜集与整理的文献汇编,以“录”为主,择其善本,大致按其制度创制完成的时代顺序收录现存历代建筑典章制度,并加以简要说明,注明出处及版本情况。本书是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者和中国典章制度的研究者案头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之用。
清华建筑学院与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在PeterRowe教授之建议下,组织人力从事中国控住宅史之研究,合作数年,成绩斐然。本书即为这方面研究之一本著作,我浏览之余认为本书有如下之特点:(一)本书从近代中国重要之历史阶段与影响住宅类型的转迷两个角度着眼,将书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历时160年。这是中国近代住宅史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脉络清晰,纲举目张,抓住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时代背景。(二)本书并不就住宅论住宅,而是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文等变迁,来剖析住宅建筑类型之变化。(三)研究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住宅建设占有重要的比重。书中阐明如人口增长、土地的限制、市场经济等在变革,有关居住层数、建筑标准等常常存在争议,这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们,现在的解决途径未必是惟一
徐全胜主编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精)》开篇详细介绍了北京市、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之后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选取了中国20世纪杰出建筑师、工程师代表进行了介绍,最后邀请当代建筑设计大师对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部分项目点评,通过这三个部分,精彩展示了北京市20世纪建筑遗产的风采。
“建筑研究以其对建筑用途,含义和魅力的欣赏展示了人们享用房屋的乐趣。”此话引自1938年第10版《弗莱乇建筑史》,恰如其分地总结了《弗莱彻建筑史》一书对于不同时代的学生和建筑师们意味着什么——一本通俗易用的参考书,内含对世界所有主要建筑的描述的说明,以及很多图文并茂的实例。 主编丹·克鲁克香克(Den Cruickshank)和3名顾问、14名撰稿人共同编撰了本书的第20版,也是世纪版,对其中许多章节进行了改动和扩展,并增辑三分之一的篇幅,有关中东(包括以色列),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东欧、拉美地区以及俄罗斯、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朝鲜等国的20世纪建筑的一些新章节。本书的内容广泛扩展,包括许多非欧洲国爱的建筑。20世纪以前的内容,目前有六章是关于伊斯兰建筑的。 《弗莱彻建筑史》次把20世纪的建筑看作一
本书主要介绍欧洲对建筑修复的理念、方法与技术,通过资源、文献、不同的经历与文化背景概述当前的学科状况。从古代起源到当代方法,特别着眼于东西方不同的重要历史保护途径与修复策略。对中国相关领域的学者与研究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本书之前在我社已经出版过全英文版图书,不仅在建筑修复学术领域有较重要的意义,且教学意义深远。
《外来密檐塔(形态转译及其本土化研究)/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系列丛书》编著者徐永利。《外来密檐塔(形态转译及其本土化研究)/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系列丛书》内容提要:“外来密檐塔”是一种受中亚塔庙、犍陀罗希诃罗形制影响,同时兼具本土佛教建筑特征的佛塔类型。本书从最早实例开始梳理外来密檐塔的整体发展脉络,寻找最初的时空定位并发掘其教派背景,并以整体类型的“本土化”过程作为外来密檐塔研究的中心议题。总体来看,“外来密檐塔”的出现与发展是一个多源复合的形态转译过程,其形制特征对同时期乃至继起的其他佛教建筑样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适合建筑学专业师生、建筑史学者及文物工作者等阅读参考。
现在越来越重视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相关项目也随之增多。然而,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大多数的建筑师仍缺乏相关经验。当他们接手一个历史建筑项目时,在全过程中应经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应完成哪些工作?涉及哪些保护和修复技术?又有哪些工种与之配合?魏闽编著的《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从柏林到上海》将就以上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参照柏林的规范系统,将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划分为四个工作阶段。“阶段——前期调研”一般由历史调研、照片汇编、建筑测绘、建筑检测与专项鉴定等5部分工作组成。“第二阶段——设计阶段”包括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扩初设计与施工图设计等4部分工作。“第三阶段——施工阶段”包括施工准备、施工协作、施工管理、施工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由清华建筑学院主办,以荟萃发表靠前外中国建筑史研究论文为主旨.本辑收录论文15篇,分为建筑史学史研究、东亚建筑专题、佛教建筑研究、古代建筑制度研究和古代园林研究五个栏目.其中《回顾与展望———日本建筑史学的发展》和《中国建筑史研究概说及近5年中国建筑史研究简况》、《7—12世纪日本建筑的研究方法论的现状及课题》、《建筑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研究现状与课题———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和《从年代记走向历史著述———日本宫殿、住宅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分别对中日两国建筑史研究的整体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建筑的传播和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日本中世建筑史研究的现状和课题———以寺院建筑为主》、《东亚建筑史构想与新概念》、《禅宗样佛堂大木结构的源流与类型分析》是对东亚建筑进行专题性研究
本书是对南方发达地区传统建筑工艺抢救性研究的一部分,针对福建地区传统营造体系中的大木匠师技艺和大木作技术进行记录、解读与分析研究。作者根据实地调查和匠师访谈的一手资料揭示了传统营造体系中许多保密以及面临失传的技艺精华,例如记数图、水卦技艺和篙尺技艺,对其内容与特点进行释读与研究。本书同时记录了传统营造体系中大木匠师技艺培养和技艺内容;探讨传统图纸系统以及影响设计的观念思维;分析穿斗体系中大木匠师的构架设计原则,以及福建地域的传统营造特点。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师生、建筑史学、科学技术史学以及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工作者阅读参考。
徽州古建筑是中华建筑文化之瑰宝,始于宋代,盛极于明清,在乃至世界享有盛誉。徽州古建筑以居民、祠堂、牌坊称绝,造就了极富个性的一方地域建筑文化。其村落集合之丰富,内外空间组织之精到,绿化、水池与建筑安排之巧妙,建筑形态之清新高雅,砖雕、石雕、木雕之精湛,均受世人称颂。徽州古建筑于朴实中寓精巧,又于满密里显空灵,以特有的韵律和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自刘敦桢先生以来,无数专家学者曾涉足徽州古建筑,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论文、专著。 为了系统地发掘、研究徽州古建筑,使其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我系计划出版徽州古建筑丛书。借开放型办学之机,每年组织一批高年级学生实地测绘,再经有关专家、教师整理研究,作出理论上的阐述。我们企求从开发珍贵史料的角度出发,将分散的资料以聚族村镇为主线,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