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平时积累的文稿,最近经过整理,从中挑选出一些文章进行组合。全书分为11个方面,包括城池、长城、宫殿、佛寺、古塔、石窟、木结构、民居以及综合方面等。这些文章内容十分丰富,都是属于中国古建筑历史方面的,共计80多篇,把它介绍给广大读者,以助读者充分理解和更多地了解中国古建筑史的辉煌。
欧阳怀编著的《从桃花源到夏都--庐山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发现中国建筑)》从历史、文化、建筑、规划、园林等多角度对庐山近代建筑文化景观进行分析,采用了大量实例,并对它们的保护和再利用进行了总结。发掘和研究庐山建筑文化景观遗产,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遗产资源,赋予历史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促进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建筑散记》主要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分为古建筑基本概念、寺院·庙宇、塔、城池、长城、园林、民居、杂谈八部分内容。书中配有近200幅图片,图片资料都是作者亲自到当地考察拍摄得来的,花费了作者几十年的心血。阅读《中国古建筑散记》,读者不仅可以获得许多建筑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提高对古建筑的欣赏水平。
本书选取了我国史前至明清时期经典的古建筑作为建筑符号,叙述了我国古建筑在发展过程中,结构、风格和艺术上的一脉相承及完整的建筑体系。一座建筑不但是工程技术的组合体,也是建筑艺术的综合产物。本书对建筑学师生、古建筑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筑门窗是居室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它不仅关系到采光、通风、密封等功能需求,也关系到线条、色泽等建筑装饰需求,更代表主人的审美情趣乃至理想的延伸、心灵的皈依。门窗在居室中是一个静态的物质,但带给主人的是动态的感受。在我国古文化中,门窗既是建筑的表现手法,也是诗情画意的道具。门窗作为一个行业独立存在时,门窗的文化概念也形成了必须,本书就是关于传统建筑中门窗的介绍。“门”与“户”,“牖”与“窗”的名实变化反映了事物演化的复杂性。虽然“门”“户”都称为“门”,“窗”“牖”皆称为“窗”,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体味到“门、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尚可见到的传统建筑中的各种门窗。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选题所涉范围是比较全面的,从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理论,建筑制度、建筑文化观、建筑艺术、建筑形制、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等各个层面来阐释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是一套全面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大型学术丛书。从建筑文化学到建筑思想的渊源、流变,从建筑的词源到典辛制度的考录,从墓葬建筑到园林,从史前的聚落形态到历代城市的演变,从创作理论到形制的源流,从装饰艺术到小品的文化观,从建筑的外部空间构成到环境生态观,从历代名作、名匠到军事、桥梁建筑艺术莫不包罗并列、几乎各专著本身即具有新创性。本书对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进行了研究。
中国人发明的汉字,是人类文字的奇峰,也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中华民族的魂魄。这不仅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地契刻在甲骨背上,铸造在青铜器上,雕琢在鼓形石上,而且也写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写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上。……汉字的原发形态,原本就是现实景、物的直观摹写。我国古代建筑的原始形态,也都被一一凝固在每个汉字之中,解析这类汉字的奥秘,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陈鹤岁先生用散文的文笔生动地解析了基于古代建筑知识之上的古代汉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新颖别致;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学术性于一体。是建筑、文化界人士的文化参考书,也是教师、学生、家长的教学、学习参考书。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传统建筑墙、地界面装饰的构造形式、装饰造型形式、装饰图案的构成形式及装饰色彩的配置形式;墙、地界面装饰饰面的各种类型;中国传统建筑墙、地界面的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等。本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作为从事古建筑的维修人员、仿古建筑的设计人员和建筑装饰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师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使用。
本书是一本介绍仿古建筑知识的普及读本,本书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文介绍,共分七章讲述了仿古建筑的构造设计,章介绍了仿古建筑的形与体,第二章为仿古建筑的木构架,第三章为仿古建筑的屋面,第四章为仿古建筑的围护与立面,第五章为仿古建筑的装饰构件,第六章为仿古建筑的台基与地面,第七章为仿古石桥与石景。本书可供园林建筑工作者和管理者学习参考,也可作为园林专业大专院校的辅导教材。
由王博、宋苗苗主编的《古建细部CAD施工图集(2栏杆铺地纹样亭子)(精)》对古建相关的细部及构件以施工图的方式,诸如栏杆、铺地、亭、古建纹样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是一系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建筑CAD细部资料图集。书中文字叙述简单详实,图片质量上乘,图书制作精美,本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以及预进行古建风格设计的建筑设计人员。
本书在相关材料的选择上,以现存的各朝各代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为主,配合准确的文字、图形记录(如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部工程侧例》,以及一些碑文题记和古代绘画作品及雕塑作品)。以经过考古专家和建筑史专家努力后的复原图和真知灼见为主。另外,在构件名称和术语的应用上也尽量合理地避免繁琐性。虽作了这些界定性的努力,但中国古建筑是历史悠久,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人类社会的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很可能由于本人掌握的资讯有限或选择的材料不经典或主观认识判读有偏等因素存在,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样式中的台基、栏杆、屋顶等建筑样式中的细节组成部分,结合建筑中的色彩与装修、园林艺术等大体建筑样式,图文并貌的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之瑰丽。
本书就我国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典型民居的建造和在那里居住的人们的生活,以漫画小人盖房子的方式配以简练干净的文字解说,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我们独有的居住和建造方式,以及那里生动的生活和其中透出来的独特文化。
《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福建文物考古报告3》是关于福建省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的考古调查与研究报告,《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福建文物考古报告3》中在对各种木桥的调查基础上就桥梁文化、桥梁的起源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桥梁的保存状况及维修保护提出了建议。
《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选读》共分六章,收录75篇建筑文献,时代跨越从先秦起,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直至明清。所选文献建筑类型齐全,有城市、园林、宫殿、寺庙、民居、亭台、楼阁、桥梁等方面,内容上包括建筑形制、营造技术、建筑文化、等级制度、工程管理等。在各篇的体例上,则分为简介、正文、注释、说明四个部门,并且还附有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选读》适合建筑历史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建筑设计、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古建施工、管理及古建爱好者使用。
《北京紫禁城(英文版)》主要分三部分,上篇为图说规划,中篇为图说营造,下篇为图说内廷。在规划部分中,从营国旧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对于紫禁城的变动,紫禁城始终与国家象征密不可分。在中篇部分,作者谈及古建筑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于太和殿、英华殿、体仁阁、弘义阁等建筑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各建筑在营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点。随着作者分析数据的思维路径,并逐渐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没有丝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种解谜般的阅读乐趣。下篇为图说内廷,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内的诸多使用者,以及他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不同审美情趣,还穿插了关于帝后生活起居的趣事,细节感十足,有着不逊于文学作品的故事性。
由宋苗苗、林园主编的《古建细部CAD施工图集(3桥塔体隔断民居)(精)》对古建相关的细部及构件以施工图的方式,诸如桥、塔、隔断、民居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是一系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建筑CAD细部资料图集。书中文字叙述简单详实,图片质量上乘,图书制作精美,本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以及预进行古建风格设计的建筑设计人员。
《中国传统建筑组群》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之一。它以中国传统建筑组群为解析对象,全面地介绍了建筑组群的基本特征、文化意义、构成形式、布局原则等内容,以理论结合实例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组群的基本面貌特征,并以大量的图片作为实物参考依据,更直观、更形象地一一解读不同建筑形式之间组合的规律及表现出的艺术魅力。书中涵括了民居、宫殿、陵墓、寺庙等多种建筑形式的组群实例,同时以相应的高质量的插图,使读者能够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组群的性格魅力和文化内涵。适合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建筑师及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士使用。
《东南城市保护与发展工作室研究系列·负山阻海·地险而要:明长城防御体系之辽东镇卫所城市》分上下两卷,上卷基于城市角度,从军政、布防、城池、军需、人口、教育、演变等七个方面对明代辽东镇卫所城市进行系统性探讨。下卷针对明代辽东镇卫所城市的现状,基于具体的保护规划实践,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和研究策略。《东南城市保护与发展工作室研究系列·负山阻海·地险而要:明长城防御体系之辽东镇卫所城市》适用于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师生阅读,也可供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建设管理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