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古称长安,坐落于陕西渭河平原关中盆地,每每成为国外元首访华的站,被比作中国的古希腊、古罗马,华夏文明的摇篮。在中国历史上,西安是至今历时最长的古都,建都历史超过千年。西安所在的这片土地,先后做过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三个大小王朝的都城,享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盛誉。尤其是强盛的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在此建都,使它充满了神秘而厚重的色彩,有着在国人记忆中抹不去的帝都形象。西安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帝王们的钟爱呢?
《图说中国古典建筑:塔·寺庙》以塔和寺庙为专题,阐述其意义与特色、发生与发展、类型与形式、材料与构造、艺术与文化,是一本既有学术性又有详实知识性的通俗易懂的图文书。为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和建筑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近250幅的插图随着文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塔和寺庙的建筑境界。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建筑与古埃及建筑、古西亚建筑、古爱琴海沿岸建筑和古美洲建筑一起,被史学界公认为世界六支原生态建筑体系,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修,它所表达的主题都和中华文化倡导的精神密不可分,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装修,始终和主流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原因。由于装修题材大都经过文人画师的选择提炼,帮雕刻画的内容,一般都是与当地的山川形胜、圣贤功绩和忠孝义举有关。雕刻绘画中的人文故事,大都取自儒家经典,用艺术的手段,倡导忠贞爱国、孝悌传家、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行为道德,对于传承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去年底,在昆明理工的建筑创作论坛上,与周榕再交口锋,这次,是我不克制。我的讲座开始前,翟辉非要我提前到场,就赶上周榕正在讲的后半场,他正复述西泽立卫头天讲过的一个钢板亭子子,西泽说,这亭的一个翘角,原本低矮得难以日常使用,却意外引起孩子们的攀爬欲望。周榕以此为例,对台下一批年长的建筑创作者们,谆谆教诲道——西泽的这个案例,证明你们那个以坚固实用为核心的创作时代已然终结,一个以无用性(或浪费性?)为核心的新时代,已不可阻挡地到来。 以我薄弱的结构知识推测,西泽这翘角空间,该是一处旨在坚固的结构剩余,它们被孩子们的攀爬使用,用张永和当年的错用理论解释,还较恰当——孩子们也常将楼梯扶手错用为滑梯,但周榕却将这个被错用的翘角空间,视为能撬出一个建筑无用时代的撬点,这得多大的撬力
本书通过收录整理诸多经典的中国传统建筑室内作品实例,从中国传统宫廷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的室内遗存现状谈起,广泛论述了传统建筑室内装饰的历史沿革、地理分布、种类特性,以及室内的样式规格、材料色彩、民风民俗、雕刻技艺,并对传统室内家具在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充分强调了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功能性与艺术性。 本书共分10章,图文并茂,条理清晰,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既有高清晰度的传统建筑室内装饰的照片,又有秀美的手绘室内表现和详实的文字资料,兼顾欣赏和学习功能于一身。本书可作为间接的形象史料给从事建筑文化和室内装饰艺术设计的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同时,亦可供社会各有关行业在涉及这一范围时取作图式参考。
本书是一部纪实性科技资料书,从北京的古代桥梁、古桥结构技术研究、北方四省古桥、江南古桥、古代桥梁结构考察等方面记录了中国古桥结构技术资料。其资料来源主要是在从事北京桥梁建设、桥梁养护及其技术研究实践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对各省主要古代桥梁的考察,并参加著名古桥的大修工程等取得的手材料。
荷花皎洁清艳,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历来受到文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宋周敦颐著《爱莲说》流传千古,诗人和画家描写荷花的作品更是其数。本书介绍了工笔荷花的绘画技法,语言浅显,画例典型,是爱荷者与绘画爱好者的参考读本。本书作者李晓明巧夺天工的笔法,行云流水的线条,赏心悦目的色彩,再加上精美的装帧,无论是欣赏还是收藏,都有很高的价值。本书还附有画法讲解,对中国画的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
朋友,你见过桥吗? 看到这句话,你可能会哑然失笑。桥与路就像一对亲兄弟,有路就有桥,有桥就有路,谁没有走过路,谁没有见过桥呢?那么,你见过廊桥吗?见过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廊桥吗?这个问题恐十白就没有那么容易回答了。看过美国影片《廊桥遗梦》的朋友,还记得影片中那座麦迪逊廊桥吧?你可知道,因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廊桥的浪漫邂逅而广为人知的美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麦迪逊廊桥,无论是单孑L跨度、年代久远,还是外观造型、内部结构,都不能与中国的廊桥相媲美!我国地域广阔,山川众多,溪流纵横。特别是南方,丘陵广布,山高林密,谷深涧险,交通极为不便。古代的能工巧匠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形式的桥梁,其中就有不少造型别致的廊桥。这些廊桥有的横跨在险滩绝壁之上,有的静卧在村落市井之中,景致
如果一幢建筑能说话,那么它会说什么呢?我们能聆听到什么呢?有哪些是值得聆听的呢?这本书视建筑物为人类精心的创作——由人们建造,为人们建造;它们体现着发生在它们周围的梦想、想象和故事。 大卫·利特菲尔德和萨斯基亚·路易斯主张建筑是有声音的,并且值得聆听。基于对老建筑的重塑,这本书仔细调查了建筑物是如何引导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这些重塑物和重构形象,不仅仅是简单保护的例子,也不单是新旧对照,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创造性再利用的更敏感、个人的途径。作者在20多篇关于历史建筑本身和对负责他们重建的人员的采访,阐述了我们居住空间的诗意品质是不会被建筑的风格所限制的。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一座废弃的大教堂、一家以前的妓院、一幢雄伟的房子,还是一家皇家邮局分检处,都重新呈现了他们各自的声音。聆听这
本书通过对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的整理与分析,提出西汉早中期汉长安城是一座朝东城市,西汉晚期变为朝南。而为朝向讨论方便,对已近成定论的汉长安城长乐宫、明光宫等宫城位置进行了重新分析,提出了新意见。它们与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城市轴线、各时期营建思想的研究,对从全局上认识汉长安城布局,从历史角度认识古代都城设计理念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全面书集相关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及现有成果后,《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同时还对汉长安城南郊东、中、西三组礼制建筑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东组建筑群应是王莽在元始五年建成的“元始明堂”,中组建筑群是王莽在地皇三年建成的“地皇新庙”,而在西组建筑群中的F13为一座秦代修建汉代沿用的宫殿建筑,非官社官稷,F14则包含有汉初修建的“高祖官社”和王莽
一、本书分明清两卷,卷下按照宫殿、衙署、第宅分类。正文的主体是古书和档案中所见有关室内陈设的材料,使用宋体,作者的分析、品评使用楷体,以示区别。 二、为了方便阅读,对于引文中的部分字词由编者补充了随文解释,使用灰色小一级字体。 三、为了更具象地说明室内陈设的历史,在作者原稿提供的50幅插图之外,编辑中又补充了更多的陈设原状和相关文物的插图,引用了《紫禁城宫 殿建筑》中的部分室内透视图和四合院示意图。清代苑囿部分,则主要使用宫廷绘画中的纪实场面作为文字档案的参照。 四、新增补的室内陈设插图,在图题以外多另有说明文字,目的在于为读者理解室内陈设的历史和意义提供更多的背景。这些文字基本来源于作者本人的其他著述,少量出自编者。编写中,参考了我院部分原状陈列的文物清单。
本书既汇集了全国各地不同建筑、不同风格的“三雕”图片,也进行了综合的和分门类的阐述,它既是给建筑界和建筑史界提供了系统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其他艺术门类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可供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关注的人们来了解和欣赏,以此打开认识中国雕刻、绘画、建筑学、民俗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的大门。
通过皖南徽派古建筑的手绘速写配合文字阐释的图文形式来解读皖南徽派古建筑文化,把皖南徽派古建筑的独特之美朗诵出来,揭示出来。本书手绘建筑图的线条准确、简练,从中透露出来的是皖南徽派古建筑天人合一的文化底蕴。
《说文解字》是东汉著名的学者许慎编着的。许慎,字叔重,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万岁里人。大约生于明帝朝,死于桓帝时,活了八十多岁。
《江南古代都会建筑与生态美学》旨在以江南古代都会建筑为具体的历史文本,实现中国本土思想与当代生态美学的相参互照。它以跨学科的宏构模式切入文本的细枝末节,用充满诗意的生态体验,立体地还原了江南古代都会建筑的文化母题,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一个实际案例。《江南古代都会建筑与生态美学》指出,江南古代都会建筑之代表——江南园林既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欲望之膨胀,亦不放弃人类的主体性,皈依荒漠异域,它的魅力在于已然虚拟出一套具有生态性的浑整的生命复杂体系,使人类与自然共栖于等齐如一的结果。本书由王耘著。
山西是古建筑现存最多、密度的省份,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几百上千年的精美建筑在几年内就坍塌消失了,令人心痛。作者用画笔尽可能多地描绘下了山西的古建筑,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古建筑,真实记录了这些璀璨国宝的现状,为世人留住它们的身影和宝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