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徽州民宅的雕刻装饰,从审美角度讲,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文化角度讲,凝聚了更多的人文情节。徽州是一片学派林立、文化融合的沃土,它借助于走南闯北的徽商,凭靠着独特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优势,在先秦思想智慧的基础上,产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以渐江、黄宾虹为代表的新安画派,以“三雕”“三绝”为风格、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儒士风范为情调的徽派建筑,也产生了积淀丰厚、品味极高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神工意匠——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作者从徽州古代建筑雕刻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艺术特色、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南方、北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差异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论述。
北宋东京城,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繁华都市,城内各种游艺场所如勾栏、瓦舍如春笋勃发,遍布各地,酒数饭店、商号店铺鳞次栉比。满城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天子与民同乐:调弦弄管于茶坊酒肆,宝马香车驰骋于御路天街,挥金如土,竟相,给东京市容带来奢华的富饶气象。至今我们从北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还可约窥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本书是作者50多年来从事古建筑研究工作期间所做的一些仿古建筑设计及古建筑复原设计实例。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仿古建筑设计作品,第二部分为已残破的古建筑复原与维修设计,第三部分为已失去的古建筑复原设计,第四部分为国外仿古建筑设计。本书共有80多项设计,附图300多幅。 本书内容丰富,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研究工作及相关工作的人员参考,也可供建设项目开发人员借鉴。
本书扼要介绍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主要古建筑,具体为1938 年之前建成,由文物行政部门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包括对2 个省5 大片34 个县市的372 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08 处古建筑群的列表说明。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文物单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广东、海南两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如果一幢建筑能说话,那么它会说什么呢?我们能聆听到什么呢?有哪些是值得聆听的呢?这本书视建筑物为人类精心的创作——由人们建造,为人们建造;它们体现着发生在它们周围的梦想、想象和故事。 大卫·利特菲尔德和萨斯基亚·路易斯主张建筑是有声音的,并且值得聆听。基于对老建筑的重塑,这本书仔细调查了建筑物是如何引导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这些重塑物和重构形象,不仅仅是简单保护的例子,也不单是新旧对照,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创造性再利用的更敏感、个人的途径。作者在20多篇关于历史建筑本身和对负责他们重建的人员的采访,阐述了我们居住空间的诗意品质是不会被建筑的风格所限制的。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一座废弃的大教堂、一家以前的妓院、一幢雄伟的房子,还是一家皇家邮局分检处,都重新呈现了他们各自的声音。聆听这些声音,
本书详细阐述了中国古建筑中油饰工程的基本知识、施工方法与操作工艺。全书共分为十章,内容主要包括:古建筑油饰工程基本知识,地仗工程,油漆(油皮)工程,金饰工程,匾额油饰工程,一般大漆工程,烫硬蜡、擦软蜡与清漆工程,粉刷工程,古建筑油饰工程质量通病与预治,古建筑油饰工程施工工程量。 本书内容丰富,采用“细节”的模式引导读者阅读,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强,可供从事古建筑油饰施工的相关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建筑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四川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结构研究》主要以空间结构特点为主要着手点,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空间理论分析历史文化城镇现有的整体、街道、建筑等的空间、组成界面、美学和视觉效应,力争得出四川地区古镇的一些共有的特点和不同古镇的差异。本书由魏柯著。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以木作、土作、石作、砖瓦作等主要结构性匠作为重点,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建筑匠作工艺的发展概况、建筑材料的利用和加工工艺、传统的营造工艺流程等,并关注南、北方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对传统建筑的材料防护、防火、抗震、防潮,以及油漆与彩画等方面的技术与工艺也有涉猎。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适合建筑学专业师生、考古工作者以及古建筑施工人员等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