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 以来,有关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为推进其研究向纵深发展,文物出版社特推出中国古建史论丛书。 陈明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他从1932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时起,就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的指导下,几十年如一日,献身于中国古代建筑史和雕塑史的研究,在阐述古建经典《营造法式》的深奥之义和探索古代建筑设计规律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本书收录了作者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撰写的学术论文和其它文章三十五篇,附录作者的业务自传和年谱。本书分建筑史论和雕塑史论两编,每编以文章发表的先后时间为序,是作者在这两个学术领域内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真知灼见。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对悬鱼装饰构件的由来,使用分布情况,对日本、韩国的影响等作了概述深入介绍了悬鱼的装饰、防水、寓意三大功能;详细分析了悬鱼的材料和雕刻工艺,对悬鱼造型按题材内容、构成形式进行了分类介绍;还对悬鱼文化探源、美学特征和对当代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本书图片部分()既有高清晰度的悬鱼照片又有手绘悬鱼纹样,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维修、仿古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和建筑装饰、环境艺术的设计师作为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
本书是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刘致平、莫宗江等根据学社在1939-1940年对云南、四川、西康(现属四川)西南诸省约53个县、市古建筑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整理、撰写的报告及绘制的实测图。其间工作被迫停顿、资料遗失、搁浅多年,最终没有完成。近年林洙女士将之整理成册,向学社前辈致敬,并为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筑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等提供研究学习的参考。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对梁、柱构件装饰与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关系,以及其功能与形态进行了概述;详细地介绍了梁、柱构件的材料、结构与工艺,以及装饰方法和内容;并深入地分析了产生梁、柱构件装饰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还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力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探寻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真谛。 本书的图片既有高清晰的照片,也有手绘纹样,可供从事古建筑修缮及仿古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和古建筑装饰的爱好者作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用书。
本书图文并茂,以金属材料为切入点,抢先发售对中国古代金属建筑进行了系统、专深研究,是一项以大量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为方法的探索工作。作者提出:象征与技术是推动金属建筑出现、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此为纲寻找金属建筑出现的文化根源,对其与宗教、政权等重大象征意义的关联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对金属建筑不断吸收其他材质建筑,及冶金铸造等工程领域优选技术和技术思想作为适应性技术的历史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安徽省的古建筑特色鲜明,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传统村落、祠堂、牌坊、民居在全国范围内均名列前茅,而佛寺、佛塔、古遗址和古墓葬也不乏重要而典型的代表。《安徽古建筑地图》扼要介绍了安徽省的主要古建筑,包括对16个县市的341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44处古建筑群列表,并为所有介绍的文物绘制了20余幅地图。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本书亦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说明。
《中国X美的古城》系列图书所要展示的是该古城X具代表性的景观、建筑,以及以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古城文化。希望通过图书的出版能给当下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使新型的城镇化定位、规划、建造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地缘优势,适应该区域的经济特点,符合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
《中国最美的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与经营 下》将继续带您探寻中国最美的古韵街区,搜集城市的文化名片,解码城市的古老气质,感受最美老街醇美迷人的韵味。每一条老街,每一处文物,每一幢历史建筑,都能较为完整和真实地反映出城市的格局、风貌与精神内蕴。在商业经济迅猛发展,现代建筑林立的城市里,保存好城市的历史遗韵与建筑风情,也就需要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开发与保护。本书即较为全面的展现了我国最美文化街区的历史变迁、街区特色与文化设施,并着重分析了街区的市场定位、运营管理及其规划设计。
本书扼要介绍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主要古建筑,具体为1938 年之前建成,由文物行政部门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包括对2 个省5 大片34 个县市的372 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08 处古建筑群的列表说明。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文物单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广东、海南两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