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制史》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共有六卷,即: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夏卷、元明清卷。《(中国礼制史)总序》为“当今治礼经之人”(顾颉刚语)、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文倬先生所赐。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卷(原名《先秦礼制研究》),旨在注重传统文献与田野考古以及古文字资料的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阐明礼制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勾勒先秦礼制起源、演变的近乎全貌的轮廓。正文大体由六章组成。章绪论,在礼制学理论领域提出系统的见解。第二章揭示先殷礼的萌芽状态。第三章论述殷礼的概况。第四、五、六章阐发西周礼即所谓周礼及其在春秋的衰变,在战国的崩溃。所附书目可视为研治先秦礼制的津梁。出自大手笔的两篇序言,必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丹巴美女》对丹巴的历史、人文、自然、风情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绘,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丹巴的历史人文全景图。或许,那些热爱并关心着丹巴美人谷、渴望领悟美人、透析来龙去脉、渴望“执子之手”的读者朋友们,能够从这本书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更深的了解丹巴、认识丹巴。
《松陵印记/吴地文化丛书》一书为介绍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的散文集,同时收录了关于松陵的大量老照片、老画。作者为当代人。《松陵印记/吴地文化丛书》立足吴江区松陵镇范围,以反映松陵镇地方文史、历史沿革、街巷变化、行业变迁和部分艺人特长为主线,尤其是反映了从民国到九十年代这段时期的松陵变化,也穿插了部分与松陵有关的人物记录。通过志书史料查证、走访知情当事人、结合本人所见所闻,并经过30多年的观察、积累、记录和10多年的写作,在这些文章和照片、绘画作品中,再次演绎了刚刚消失的松陵旧貌,给读者在乡愁的回味中,去感受逝去的岁月和松陵的脚印。《松陵印记/吴地文化丛书》的另一大特点在于许多老照片是,这也是旧松陵的再现,它比文字直观,能激起浓浓的乡愁。配以简洁的文字,也许回家的路,就在这里就能找到。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选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最能展现中国建筑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各分册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做法、工序、工艺、相关文化习俗等内容。本丛书可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旨在深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促进传统营造技艺传承。王时伟等人编著的《清代官式建筑营造技艺》是其中一册。
《鄂东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研究》全面系统地探讨了鄂东方言词汇与鄂东地域文化的关系。《鄂东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研究》主体部分有十四章,分别从构词理据、地名、称谓词、骂詈语、颜色词、熟语等具有鲜明特色的词语来系统地探讨其与鄂东地域文化的关系,涉及到的文化则广罗生产、生活、岁时节日、游艺、禅宗、戏曲、禁忌等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分析了鄂东方言词汇与鄂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鄂东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研究》既有通过鄂东方言词汇内部表现形式来分析鄂东文化的,也有通过鄂东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解释说明鄂东方言词汇的;既有鄂东方言词汇与鄂东地域文化的共时描写,也有两者关系的历时分析探究。
内容简介r本书来自吴远之先生带领大益茶人多年奉茶的体悟与心得。九章十余万言建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从历史与现状、内涵与宗旨、宗师与风范、研修与方法、艺术与审美、进阶与规范、教育与传播等多维度,为中国茶道的慢慢求索之路奉上一石。
《北京四合院六讲》(作者赵倩、公伟、於飞)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讲述了北京四合院的装饰、结构、建造以及其历史、发展、现状和传承。全书共分为六大篇章,分别是缘起综述、建构法式、营造则例、装饰艺术、文化价值和传承展望。《北京四合院六讲》资料翔实、图片丰富、文字细腻,对于对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感兴趣的人士来说,是一本难得的参考读物。本书适合建筑设计、建筑文化、建筑装饰、建筑历史、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人士,以及对传统建筑和文化感兴趣的人士阅读参考。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源泉。世界文明古国,皆因水而兴;世界名城名镇,多依水而建。鄱阳湖区域的城镇乡村史是一部傍湖而聚、濒湖而建、因湖而兴的历史,也是一部沿湖人民开发、保护和利用鄱阳湖的历史。《鄱阳湖文化志》记载着沿湖城镇乡村的变迁和发展,汇集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展示着华夏历史的辉煌文明。
《梦华宋都(开封融媒体版)/记忆中原丛书》作为“记忆中原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采撷开封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对开封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行重新梳理挖掘,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于一体,融资料性、学术性、观赏性于一炉,对我们更好地研究开封文化、宣传推介开封具有重要意义,是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影响力吸引力的名片。《梦华宋都(开封融媒体版)/记忆中原丛书》分为《谈古说今》《要事回放》《名人扫描》《寻根问祖》《古城印象》《考古探秘》《胜景掠影》《名品荟萃》《“非遗”概览》《城市名片》等10个板块,围绕开封的历史、文化这一主线,讲好开封故事,传播中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三皇故都(周口融媒体版)/记忆中原丛书》作为“记忆中原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采撷周口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对周口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行重新梳理挖掘,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于一体,融资料性、学术性、观赏性于一炉,对我们更好地研究周口文化、宣传推介周口具有重要意义,是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影响力吸引力的名片。本书分为《谈古说今》《要事回放》《名人扫描》《寻根问祖》《古城印象》《考古探秘》《胜景掠影》《名品荟萃》《“非遗”概览》《城市名片》等10个板块,围绕周口的历史、文化这一主线,讲好周口故事,传播中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深圳改革开放史》以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新时期为背景,依照深圳30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按时间顺序分三个篇章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从而由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云南记忆:杨大禹民族建筑钢笔画集》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专业学习的成长轨迹,伴随着学生时代的练习及后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应用,一直延续至今。画幅有大有小,图面表现白描型、素描型、写实型、写意型等均有,内容繁简不一,表达有粗有细,风格也无所限定。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时间和绘画似的情感记录。
本书从生态学视角审视西南高海拔多民族山区的建筑文化,从区域与城市规划学角度来探讨西南高海拔山区建筑学的走向问题,从技术角度探索营造层面上的地区建筑学的传承和弘扬问题,把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地域文化、城市规划设计结合起来,并将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与生态学相结合,不仅有生态学的广阔视野,也有工程技术的深度。本书适合广大建筑设计专业师生、建筑师、建筑从业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和关注西南高海拔山区建设的人士阅读、参考。作者简介:毛刚,男,汉族,1970年4月18日生于重庆,1992年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学士、1996年获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学位。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高级建筑师,现任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四川省国土资源经济学会理事,建筑*城市规
泰州学派是明代王阳明学派的一个分支,对于传播王阳明学说、普及儒家思想起了较大的作用,他们不少观点带有启蒙性质,对于社会向近代转型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泰州学派组织的一些基本问题,理清了学派与儒家、佛教、道教的关系,尤其对泰州学派的思想诸如“大成学”、“百家日用是道”、“诚意说”、“赤子说”、“童心说”等研究有较多创新。此外,还将泰州学派与江右学派、浙中学派的修养论进行比较,并讨论泰州学派地位与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