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是夜的眼睛,冥冥中传递着心灵的玄奥;梦是个人的神话,依稀中述说着人生的故事;梦是无意识的舞台,缤纷中上演着生活的戏剧。本书将古代梦学珍品融入现代梦学理论、荣格心理学的框架中,揭示其文化象征的真义。书中纳天、地、人之梦象,以全新的视角开启梦幻世界以点化梦象迷津,破解各种神奇的心理原型,从而发现真正的自我,返回精神的故乡。
陈宝琛为福建有名人物,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至深。然以陈氏生平经历之丰富,迄今尚无详尽年谱资料可为参考。本书既自陈氏著述、信札、奏议中勾稽其行实,又采摭数百种已刊之诗文、日记,及近代各大期刊所载文字,资料甚是翔实,考订较为严谨。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的《陈宝琛年谱》以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钩稽有关陈宝琛生平、思想、著述及政治活动等方面资料,以期能够准确、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出谱主一生的生活道路、政治倾向、思想演变和诗文创作历程。为了说明谱主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在各年本事之后,相应地标明有关靠前外政治、文化重要事件,以便于知人论世。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为响应“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牵头,举全国文史馆之力编撰的一套大型文化丛书,是一项国家级的重点文化工程。该套丛书以文为主,适当配图,年代上限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下限原则上截止到辛亥革命。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南卷)(精)》是此丛书的河南卷,综合、简要、有重点地展示了河南地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的传统文化。
本书为作者有关中古史之相关论文集。尤其注重史籍与社会之结合。治中古史者所不可不读也。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
《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以“谣言、风俗与学术”为主题,围绕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进行历史的考察。这一安排看起来把关涉性不明显的三个维度同宋代巴蜀地区这样一个地方性很强的话题结合了起来,将一个本来具有无限广阔可能的论题限定到了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且正是由于宋代巴蜀的地方性将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主题联结了起来,这样的安排未免有些生硬。然而如果通读全书就会发现,《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在关于宋代巴蜀地区的谣言、风俗和学术的讨论中,任何一个个案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切片似乎都被一些若隐若现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东西勾连了起来,在宋代巴蜀这样一个地理空间内形成了一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解释的脉络。而且它们之间并非仅仅是因为都在描述“宋代的巴蜀”这一
《老子注译及评介》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和。
《河西简牍综论》是一部理论专着。由酒泉市史志办公室联合省内简牍学研究的学者对简牍的发掘,主要内容、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等进行了综合论述,是目前比较全面研究简牍学的学术作品。《河西简牍综论》包括绪论,河西简牍的出土与整理公布,河西简牍的主要内容等章节。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家族史研究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些课题所涉极为广泛,大体言,可以从结构、功能、发展三个角度来理解。从结构的研究来看,家族史涵盖了家庭、家族、宗族三个层次,家族的规模、大小、形态、亲属关系与伦理、内部的凝聚力、外部的依付势力与人际关系等问题皆属之。从功能的研究言,家族史的研究的重点是由家族所形成的社会群体在不同阶段历史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包含家族与政权的关系、社会活动以及其经济功能等问题。从发展的研究看,家族的支分叶佈、断续昇沉、兴衰因缘、发展策略、世丛家风、不同家族间的互动等都是家族史研究的主题。
清源北距太原约35公里,是旧清源县的县城。清源城的选址与城内产业的形成,均与洪水的关系极为密切。清源还是一个“醋都”,历史上也出了不少晋商,本地还有土盐业、典当业、蔬菜业和火炮业等,保留有规模比较集中的各类工商业建筑。《晋中清源城》从清源的地理位置讲起,分析了清源形成的影响因素、城市商业发展的历史及城市的格局,逐类介绍清源的各种行业类型及相应的工商业建筑、住宅建筑及庙宇、文教建筑等公共建筑。
《老北京叫卖调》是一部用文字、图片、乐谱、音响全面记录老北京叫卖调这种民俗音乐文化的著作。书中收录叫卖调达八百多首,原唱者大都是亲身经历旧京时代的商贩、各行手艺人和各阶层人士,涉及叫卖商品一百多种,同时还提供老北京市井文化、饮食文化、商业叫卖文化等诸多信息,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市井风貌图,使您能够从中品味老北京民俗风情,感悟老北京的岁月变迁。 书后附赠叫卖调音响资料,精选70首具代表性的老北京叫卖调,其中部分收录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街头采录的珍贵历史遗音。
中国帝王观念可以分解为权势观念、设君之道、为君之道、道高于君等四个组成部分。本书通过解读各类标示王权的文化符号的意蕴,揭示在观念上帝王权势的来源、构成及其垄断性;通过剖析君主起源理论和君为政本论的内容,揭示诸子百家共同遵循的政治选择模式。本书还多视角地分析帝王自我意识、皇帝人格等“文化的主观方面”,揭示中华帝王精神世界的主要特征。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不分卷,按五城兵马司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内城的九百多条胡同,外城的三百多条胡同。《京师坊巷志稿》二卷,按皇城、内城五城、外城五城的顺序,记录了清末北京城的坊铺里巷,其有事迹可考的,均加以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