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作者在历时十五年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 本书为“乡土瑰宝系列”之一,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宗祠的性质、形制、建造、风水,以及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祀仪式,陈志华教授在[宗法社会与宗祠]中还有对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及宗祠的历史和性质的精彩探讨。
本书主要讲述了现存三门峡地区207个地坑院聚落中*有特色的23个窑洞民居。全书共分三章,*章对地坑院聚落的历史和产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回顾,简要回顾了地坑院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章为调查呈现阶段,讲述对窑洞民居的调查过程和经历,并着重介绍了在现存的207个地坑院聚落当中*有特色的23个。介绍包括每个聚落的历史背景、空间特征、平面图、立面图等。第三部分为三门峡地坑院聚落不同年代对比,直观呈现地下窑洞近些年的变迁过程。本书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窑洞民居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
《西藏:世界围绕着冈仁波齐》是《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本专辑聚焦西藏。尽管许多人参观过布达拉宫,但布达拉宫内部到底结构如何,整个宫殿是如何修建的,一般不为人知,通过布达拉宫的大修,走进布达拉宫内部,展现神秘的布达拉宫的另一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长臂猿的形象不仅见于世代相传的李杜诗篇,还出现在诸多古典文学作品和文献之中。性高洁、重情义和善采气的长臂猿,似乎出尘脱俗,不仅贴合了士大夫们的审美趣味,甚至寄托了他们的理想。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1910—1967)通过长时间亲身饲养长臂猿的经历,澄清了中国古人对猿的三大认知误区。高氏更对三千年来中国文学、图像中的猿意象博观约取,横跨文学、史学、动物学和艺术学等领域,提炼出了中国士人崇猿的渊源与理念,以及长臂猿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人、猿关系的变迁。这一切,都使得高罗佩的这本“爱之作”《高罗佩学术著作集:长臂猿考》独出机杼,并饶有趣味。
《作品系列: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主要内容包括:一个人文主义的历史观(1956年)--介绍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工业文明之精神基础(1958年)、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1959年)、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1960年)、史学、史家与时代(1973年)、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1973年)、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1976年)--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1976年)、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1974年)--一个学术史的分析、红楼梦的两个世界(1973年)、曹雪芹的反传统思想(1980年)、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1979年)--《史学评论》代发刊辞、从史学看传统(1981年)--《史学与传统》序言、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1981年)、学术思想史的创建及流变(1999年)--从胡适与傅斯年说起、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1981
《西学东渐记》是容闳的一部代表作著作,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公认的重要地位。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自己六十多年以“西学东渐”之志,寻“维新中国”之路,却屡遭曲折磨难的生命历程。《西学东渐记》源自作者予1909年在美国推出的英文自传《MyLifeinChina&America》,它后由徐凤石、恽铁樵等于1915年翻译成中文,并命名为《西学东渐记》。
《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以“谣言、风俗与学术”为主题,围绕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进行历史的考察。这一安排看起来把关涉性不明显的三个维度同宋代巴蜀地区这样一个地方性很强的话题结合了起来,将一个本来具有无限广阔可能的论题限定到了一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且正是由于宋代巴蜀的地方性将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主题联结了起来,这样的安排未免有些生硬。然而如果通读全书就会发现,《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在关于宋代巴蜀地区的谣言、风俗和学术的讨论中,任何一个个案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切片似乎都被一些若隐若现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东西勾连了起来,在宋代巴蜀这样一个地理空间内形成了一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解释的脉络。而且它们之间并非仅仅是因为都在描述“宋代的巴蜀”这一
《新碧街道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力求客观、准确、科学、翔实、全面、系统记述缙云县新碧一带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