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视角下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以旧直隶地区工业遗产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地区近代工业发展的动因、过程、对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工业遗产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时间脉络为经线,以行业发展为纬线,建立了以军T产业、纺织产业、化T产业、公用设施为链条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在此基础上,对旧直隶工业遗产群进行整体价值评价,并从遗产群、产业链、遗产单体三个层级提出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保护方法。《产业链视角下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可作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以及遗产保护、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对历史遗产、特别是工业遗产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的阅读材料。
本书以范例的形式介绍建筑色彩设计的考虑方式、步骤、资料、技法等专业知识,以及关于色彩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分为2篇,共6章。在“Ⅰ建筑色彩设计”篇中,通过设计范例介绍并演示了进行实际色彩选定时所必需的步骤及18个的设计典范。在“Ⅱ色彩设计的有用知识”篇中,对色彩设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与色彩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汇总,详细地解释了相关理论根据。本书是以建筑设计者、志愿从事建筑专业的学生或对建筑色彩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为对象进行策划的,本书的内容对于实际的建筑色彩设计工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帮助。
本书以中国居住形态的演变为主线,并在住文化哲学的层面上开拓性地对两者的共性、差异及相互影响、交融做了认真的梳理和深入的阐述,获得一种全球化的视野;显示了作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力图把握当代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的可贵探索。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适合未来发展的居住形态,做了有益的讨论。全书以作者多年的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为基础,从住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研究广义居住形态,逻辑演绎全面,哲学思辨理性,思维独特,学理广博,具有可读性,在人居领域的研究中独辟蹊径。本书可为管理者、研究者、在校师生以及关心人居环境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凝动:上海体育建筑文化(汉英对照)》通过展示上海十大体育建筑这个凝固的载体,充分体现了海派体育文化中“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书中汇集了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精彩体育建筑图片,辅之以精雕细琢的文字和设计师独具匠心的书籍设计,将体育、建筑、文化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该画册的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成为一本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
本书荣获1985年建筑批评家奖,该奖为当时建筑批评出版物奖项。自20世纪50年以来,艾伦·科洪的批评和理论一直代表着一代建筑师的良心,他的严谨和明晰的概念始终引发着争论,并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求索新方向的动力。这本17篇的评论集标志着过去30年建筑思想发展的脉络,实际上包含了建筑领域的“现代建筑理论”。本书可供建筑专业师生及专业研究者参考。
《建筑文化研究》第二辑的主题为“威尼斯学派与城市”。它针对的就是当代都市意识形态研究这一内容。本辑个部分里将选择收录威尼斯学派盛期的四篇论文,由该学派最重要的四位城市研究者撰写。本辑的第二部分是“城市史:东方与西方”。本辑第三部分是关于威尼斯学派两本代表著作(《设计与乌托邦》和《美国城市——从内战到新政》)的书评,以及丁沃沃对意大利建筑理论家皮尔·维托利奥·奥雷利发表于2008年的一篇论文“走向群岛形态”的延伸解读。本辑由丁沃沃、胡恒主编。
《凝动:上海体育建筑文化(汉英对照)》通过展示上海十大体育建筑这个凝固的载体,充分体现了海派体育文化中“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书中汇集了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精彩体育建筑图片,辅之以精雕细琢的文字和设计师独具匠心的书籍设计,将体育、建筑、文化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该画册的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成为一本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
《构件成型·定位·连接与空间和形式生成: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与建造示例》基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的科研成果,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成型、定位、连接和装备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及现状,以构件成型、定位、连接技术和外墙板预制装配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建造示例,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成套混凝土构件成型定位装备的应用实况。结合结构空间的限定和使用,从建筑学和工程学的角度,研究了建筑工业化产品模式的构成和实现方法。初步建立了基于构件的、适合装配式建造要求的工业化建筑设计方法,补充了建筑产品模式的内容,推进了经典建筑学的发展,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大量性工业化建筑设计人才做了基础性的工作。
庄若江、蔡爱国、高侠编著的《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从纵横两个向度对吴文化精神内涵和演进脉络、阶段性特点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梳理和深入解读。与此前侧重考古、实证的研究取向不通,《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更注重对吴文化精神内涵形成、嬗变、扬弃发展的过程及结果的分析,并着重强调其当代的价值意义,激活了史实叙述、内涵挖掘与当代思考的空间对接。资料翔实,视域开阔,格调大气,文风严肃,无论从涉猎广度、还是理论深度,都有所创新和。
我们在街上步行的时候,经常看到建造中的或出售中的房屋,这些是建筑中的“住宅”,贩卖中的“住宅”。不过,如果从这个房屋可以听到爽朗的谈笑声,到了晚上,又透出温暖的光线的话,这就是不折不扣的“住居”了。《西洋住居史石文化和本文化》不是住宅史,而是住居史。在住居史中,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是居于建筑中的人的生活。书中丰富的图解,让我们身临其境地见证“石文化”与“木文化”中人类居家生活的发展变化。为了能够对未来住居做出更准确的预见,学习住居史,即学习以住居为视点的人类生活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生产生活的舞台。本书收集了董鉴泓老师开始从事城市规划的教学与科研研究以来,在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其中有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历史研究、城市规划教育、城市规划实践等。主要篇章分别为:城市规划工作、城市规划实践与理论、近代城市、古代城市、规划教育等内容。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与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徜徉于古都街头,随处可见历代的建筑,在这些建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历史建筑之美又体现在何处?打开本书,作者会如数家珍般将这些典故向您娓娓道来。自古以来,北京就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海纳百川。很多南来北往的外商旅都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各式各样的宗教就是其中之一。本书主要讲述的就是北京的宗教建筑,郊外静静矗立的古寺,逢年过节热闹非凡的道观,高耸入云的巴洛克风格教堂,还有回响着虔诚诵经声的清真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奇葩在此争相绽放。时过境迁,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沉淀,这些建筑已经浑然融入了老北京之中,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京味儿,成为首都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本书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般读者为对象,比较地全面讲解了中国建筑体系的艺术和技术特点。它知识系统,阐释科学,也可当做专业入门书来读。它对中国建筑发展脉络的梳理简明扼要,对其风格和建造技法演变的介绍通俗而易懂,因此又可以作为一本艺术史来读。它跨越专业细分界限,旁及相关艺术,贯通中西古今,揭示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它一一赏析古典名作,凡涉及到者皆有插图,亦可作为图录资料工具书来使用。本书的版面被分成“主栏”和“偏栏”两大块。偏栏主要由插图和相关说明文字所组成,此外还有丰富的知识性栏目。如果说,由理论阐释和艺术史描述文字所组成的主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与枝条地,其偏栏就是大树上丰满的绿叶与果实。读者若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彼此加以对照,即可虚实互生,相得益彰。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本,分区介绍了北京市地上、地下文物古迹的概括,由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专家经过多年研究考察撰述,是一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老北京的门楼》一书以老北京城传统胡同的门楼、牌坊等为写作对象,作者从如建筑风格、文化历史、奇闻异事等各个视角结合老北京特殊的历史地理以及文化现象对他们进行细致而准确的走访和考察,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以及反映出的思想价值等,对现在建筑、雕塑、绘画、历史、文学以及人文地理、社会学、哲学、书法等方面的参考与研究都有非常重大的作用。门楼是非生活必需品,是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文化积淀,了解这样的文化对我们个人提升文化素养,提升思想文化境界,深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人们创造的一种文化产品,其背后的创作理念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精巧的工艺为我们所赞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