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夫妇。一个是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一个是中国历史上位女建筑学家。他们自始至终,比翼齐飞,一起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携手走遍大半中国,调查中国古建筑;一起著书立学,让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们推动中国建筑学从蒙昧进入现代科学,开创了中国建筑系。他们创办的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极重要的建筑学府。他们终生为保护中华古建筑奔走,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集齐梁思成重要作品的 梁思成建筑大系 从书中,也包含林徽因建筑作品。两人的作品和两人情感一样,水乳难分。
建筑展览是建筑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领域,一些影响优选建筑走向的学术思潮和设计风格,都是通过一次或一系列重要的建筑展览所确立的。李翔宁教授于2016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策划了题为:“迈向批判的实用主义当代中国建筑”的秋季主展览,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代中国建筑的面貌。这本著作即源于此展览,从文化建筑、居住建筑、建筑改造、乡村建设、数字化建筑等五个主题出发,呈现了60个当代中国建筑师颇具代表性的建筑实践,是当代中国建筑不断演进和生长过程中一个时代切片性的记录。本书试图按照从20世纪90年代的“实验性建筑”到“批判性实用主义”当代手法的顺序对中国个人建筑师的实践进行整理。本书还将对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空间生产而做出的实践策略转变进行讨论,同时也将研究近期新技术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机
集装箱建筑作为可持续建筑类型之一,已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回收再利用的集装箱具有低成本以及低碳环保等特征,因此在建筑行业使用得颇为广泛。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利用集装箱独特的美学价值,创造出名目繁多的集装箱专卖店、艺术馆、住宅以及各类集装箱艺术展览。近年来,中国的设计师们也越来越关注这一建筑领域,创意性集装箱建筑被广泛运用。本书通过众多精彩的设计案例,向读者展现了摩登集装箱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阐述了一系列集装箱建筑设计中技术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内容翔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建筑,使我们对传统建筑文化和建筑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全书从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从中国传统建筑中划分出山水建筑这一种类,又将山水建筑划分为山巅、洞穴、摩崖、坡地、山村山寨、亲水等形态,分别探讨了古代设计师对这些不同类型建筑的处理手法,并对这些山水建筑在设计和营建时如何处理远山近水、陡崖缓坡、幽谷深洞的关系,提出准确和深入的见解。这本图片精美的著作,最显著的方面是它通过建筑展现了对中国久受尊仰的山川和奇异岩层的关注。
陈凯峰所著的《泉州城居文化释码——建筑文化学应用研究之二》以“建筑文化学”为科学研究方法,对泉州城市建设史及城居构成进行解剖分析,从而诠释出其蕴涵的多重结构码,以作为“现代后”泉州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使“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乃至“厦漳泉大都市”的城市建设能有理性的、科学的文脉承袭发展依据。《泉州城居文化释码——建筑文化学应用研究之二》共6章,有部分内容。部分谈传统城居文化要素,以商贸港口城市论,主要有城郭、街衢、河沟、桥梁、港口等五构成要素;第二部分是辨疑古城史,包括汉代以来至明清时期的不同时空、不同发展阶段的“泉州城”,从渤海湾、闽江口到晋江流域的城居变迁,都作了理论分析而得识其疑;第三部分是对近现代后“古城”认识现象的梳理,而后诠释出“古城”不同形态构成码,并揭示出其城居
《行走于我》的作者是位建筑师。 这是他一个人持续两年时间在中国旅行后的所写的一本书。这是本侧重于过程反思的书。 《行走于我》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是对出行原因的回顾,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整个旅行过程的思考总结,第三部分对中国地理的回顾和整个旅行过程中的实时记录,第四部分是对出行时各类疑问的回复。 作者摆脱了职业思维的局限性,选择以一个社会生活中普通体验者的角度,以自己虔诚的行为(旅行)、以宽阔的视角、深刻的思考表达对时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关于社会发展、个人生存等各种实际问题的态度,并记录了个人的体味过程。《行走于我》的特点是作者始终以独立思考和各地见闻两条持续交融线索来展开文字的书写,以朴实的语言、真实的口吻呈现出文字中时而热情时而冷峻的气质,这些很容易让读者感到亲切并引发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