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宏观的视野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区别于日本、朝鲜和韩国学者,将其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联系起来进行了系统的比较,阐明了一些当孤立地、静态地分析朝鲜半岛古代建筑及其发展过程时难以说明的问题,对其都城体系、斗棋系统、历史发展阶段等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本书亦尝试古代建筑文化本身,从地缘、政治、佛教、儒学诸方面对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阐释。通过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中的主要内容,如都城、宫殿、寺刹/佛塔、陵墓、官学/书院、住居、造园、木构建筑技术等的考察,可以说明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在实质上是中国大陆中心建筑文化的一种半岛化表达。这种表达的主要特点,其一在于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的诸要素在基本结构上与中心文化相同;其二在于其发展过程缺乏连贯的脉络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上海老弄堂寻踪/上海城市记忆丛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按区的不同分别介绍了上海几十个老弄堂的历史变迁。
《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入选准则:一是原则上都已公开发表了的文章;二是较能反映作者各时期学业方向或学术观点的文章;三是自以为较为得意的文章。编辑过程主要是对原文个别错别字或脱落文字以及文章风格统一方面进行修订,其他的修编主要是图片的损益变换,冈原论文发表受版面制约,没有或较少图片,况建筑类图书应以图片说话为好,故这次选编大量的时间花在图片的增选和绘制上。目的就是保留原文的原真性,给读者和自己一个历史的作者,不以万幼楠的认识和水准去改变作者当时的学术观点或文字水平,哪怕所选论文学术观点前后有矛盾或文字幼稚勉强或有更好的内容丰富也不去修正它。
本书稿以“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冯纪忠、王大闳两位建筑师、文献展的相关史料,及相关主要作品,如何陋轩、方塔园(冯纪忠),建国南路自宅、国父纪念馆(王大闳)等。文献展以多种形式展开,如文献的展示、代表性项目的局部建造、影像播放等。并邀请知名建筑学者对两位作品展开相关评论。揭示出中国建筑现代道路的发展中曾出现过的重要探索,在将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方面,对仍有重要启迪意义。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唐宋时期古建筑木构架基本尺度的取值规律,主要包括面阔、进深、柱高等基本指标。本书根据古建筑实例的数据分析,明确提出:唐宋时期古建筑基本尺度的设计取值规律为一种模数制的尺度规律。基本模数控制了建筑物的面阔、进深、柱高等几个方面,即决定了建筑物的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基本尺度。本书同时对唐宋时期古建筑的等级制度、基本模数的取值及其对建筑尺度的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对实例表现与《营造法式》相关规定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对该时期营造尺复原取值进行了探索。本书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规律的认识,为古建筑的鉴定和修复工作提供帮助。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建筑专业师生、建筑史学、科学技术史学以及文博考古学专业工作者阅读参考。
基于建筑学及城市规划进展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边缘领域渗透交叉学科,至力于建立一项从基础理论到设计的“模式软件程序”非建筑。在对未来建筑与城市设计方法体系推理、求证及假设的基础上,“非建筑”开始求索建筑之上的科学哲学。作为设计技术的“硬件组织”已经相当晋及,但是,在解决建筑与城市所带来的日趋复杂甚至远远超出我们知识及能力的课题方面,“硬件组织”已经不能适应。于是,导入拟主导设计技术“硬件组织”的“非建筑软件”,将可以使我们在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程序、设计表现等方面突破内因与餐因所形成的障碍,从而在设计哲学至设计体系领域获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