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的“维纳斯”到闻名世界的“蒙娜丽莎”和华铎的“小丑”,世界上没有第二座博物馆拥有如此众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艺术杰作。 由加布里埃尔·巴茨编著的《卢浮宫(艺术与建筑)(精)》除了对所有重要作品均有详细说明之外,还提供了可信的卢浮宫历史和建筑信息。 《卢浮宫(艺术与建筑)(精)》有超过600幅的彩色插图、图片地图和平面布置图有助于在现场快速定位。
物质文化(Materialculture)研究是当代西方人文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一改人文学术研究重视精神与观念的传统,把研究对象聚焦于所有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之上,认为这些物质产品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功能与价值,在建构日常生活方式和影响社会的历史变迁方面产生性作用。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当前靠前物质文化研究的基本状态,是迄今为止靠前物质文化前沿性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呆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版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还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手法与技术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绘,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 同时,本书又非常精心于照片的拍摄。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读者
理查德·罗杰斯是世界极富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到伦敦的劳埃德大厦,从马德里的巴拉哈斯机场到香港的汇丰银行,他留下了诸多名垂建筑史的经典之作。 《建筑的梦想》一书是罗杰斯对自己建筑生涯的总结,回顾了他身为一名患有阅读障碍、不擅绘图的青年,是如何成长为斩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大师的。 本书中既介绍了罗杰斯众多建筑代表作的设计过程与理念,又分享了他与同时代诸多知名建筑师的交往逸事,还收录了数百幅他甄选的手稿、图纸、照片,兼具趣味性、知识性与思想价值。
本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能获取“灵感”的书。如果怀有这样的动机,那么你应该尽快将此书放回原处。这也不是一份用来打发时间的快餐。它不在意征用你的眼睛,却要调动知觉来使它成为精神的一部分。本书的内容包括郭屹民:序:“温馨”的发现——阅读建筑的诗学、坂本一成:住宅——日常的诗学、对话中国:架构·材料/形式·现实、散田的家,1969、水无濑的町家,1970、水无濑的别栋,2008、刘东洋:一墙三折:品坂本一成点化水无濑的町家旧界的妙笔、坂田山附的家,1978……
本书稿以“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冯纪忠、王大闳两位建筑师、文献展的相关史料,及相关主要作品,如何陋轩、方塔园(冯纪忠),建国南路自宅、国父纪念馆(王大闳)等。文献展以多种形式展开,如文献的展示、代表性项目的局部建造、影像播放等。并邀请知名建筑学者对两位作品展开相关评论。揭示出中国建筑现代道路的发展中曾出现过的重要探索,在将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方面,对今天仍有重要启迪意义。
随着文明的发展,由于文化与宗教的背景不同,不同文化闻在基本的空间模式观念上,在基本空间图式及原型空间的选择上,在空间轴线取向及主导方位确定上,在宇宙模式观念的形成上,在神圣空间的性质与内涵方面,渐渐发生了歧异。如此,便发生了空间观念上与空间形式上的种种差异。 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方面,还不仅仅因为我们对于这两个建筑体系,较之对于其它建筑体系更为熟悉一些,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所了解的文化形态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彼此能够分庭抗礼,而又各具个性特征的典型意义的两种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恰当地结合,关于这一点似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取得了共识。 这是一篇基于泛文化比较研究基础之上的有
文明在对中国书法史的长期关注中,发现了魏晋书法文化世家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将世家文化研究与书法史研究有机结合,从书法史的新视角研究文化世家。他从对世家的研究中,探求书法发展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蜕变轨迹,这无疑是抓住了文艺发展的重要节点。他对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琅琊王氏、河东卫氏、颍川钟氏、高平郗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泰山羊氏等重要家族进行了深入剖析,由家族文化而至书家群体,由群体而及个人,重点突出了这些世家大族在书法艺术发展和文化转型中的贡献和地位,这在文化世家研究和书法史研究上都极具创新意义。 其次,《从儒风到雅艺:魏晋书法文化世家研究》的内容是关于书法文化家族的研究,但又绝不仅限于一般的家族书法发展问题。文明非常注重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多层文化视角去分析和探讨形成
吴燕著的《中国观音文化史》在初步梳理观音文化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尝试把握观音文化的流变以及发展。在写作架构上,力求体现“一纵一横”的特点:“一纵”即以历史时间为纵轴,主要探讨经典与教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观音崇拜发展演变的大致脉络;“一横”则是以观音崇拜为中心,主要从古籍整理、艺术、考古、文学、民俗等角度进行横向延伸,其辐射面包括观音经典的注疏、观音形象与造像、与仪轨、观音文艺与习俗这些是观音文化的主要内容。
你对你很爱乐队的成长故事充满好奇,想要更好地了解他们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声音和音乐风格的变化?想知道每一张专辑都由谁来演奏吗?翻开这本《摇滚编年史》,你会发现过去近70年摇滚辉煌年代中很有影响力的250余支摇滚乐队悉数在此,等着你来了解。除此之外,乐队阵容的更替、风格声音与签约厂牌的变化,以及歌手乐手外貌的改变等诸多细节都将一一展现在你的面前。 为了便于查找,戴维?罗伯茨编著《摇滚编年史(精)》按照乐队名称的英文首字顺序对乐队进行排列,每一段深刻的讲述都将为你揭开这些乐队鲜为人知的内幕――不论他们担任什么职位,也不论他们在乐队的时间长短和知名度高低,本书均有详实记载。书中还配有乐队主力成员不同年代的照片,其中乐队创始人和现任成员均有突出标记方便辨识。 每支乐队的发展史在精心绘制的彩色
本书所表达的景观是一个文化的、主观的对象,并不简单等同于某一物理环境空间,它存在于凝视着它的民众的视线下。本书内容上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分别为历史的浪潮、大地自身的运动、三月三、事眛竟谁辨、质有而趣灵、说破之前的隐晦。著者从词源学、文学、艺术史以及人种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尝试阐释“思索景观”与“享乐景观”这两个现象之间的主要矛盾,同时用比较的方法带我们浏览了众多大陆的历史,引发读者对“景观”概念尤其是文化景观更深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