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20-2021》以记录中国建筑行业内优秀设计单位的典型作品为第一原则,对最近一年涌现出的非常优秀的建筑设计项目、新的设计理念,甚至中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给出了非常直观、全面的诠
《标识设计指南》一书以大量文字和案例来说明标识设计的创意设计、视觉设计、文字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结构设计、材质设计,并针对不同种类的标识给出了设计建议。本书是一本高等院校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学生、设计师、爱好者案头的教科书。
书中收录了2011年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分别从地区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地区工业遗产案例研究、工业建筑空间模式与转型、工业景观与艺术等5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建筑设计工作者研究与实践成果,为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祿护与再利用工作进一步奠定基础。
《智慧校园构建实例详解:天津北洋园校区智慧校园构建》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天津北洋园校区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架构与局部设计。北洋园校区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可以概括为1张网络、7个中心、11个子系统、云端一体化全方位应用服务体系。智慧校园的建设者们依据顶层设计、由下至上(从基础到应用)的原则,将所涉及的各个子系统予以归类并进行统一管理和分级控制:然后依照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策略进行具体实施。局部设计方面,《智慧校园构建实例详解:天津北洋园校区智慧校园构建》首先介绍作为基础支撑的地下通信管网的建设;然后分述校园网数据中心、基础支撑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最后详细介绍云校园建设、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安全防范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能源监测系统、融合通信及协同办公系统、智慧校园信息系统等应用级子系统的系统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涵洞工程的结构布置、水力设计及结构设计内容。以大量算例详细介绍了各种流态涵洞的水能力计算及消能计算、排水涵洞的设计流量计算及调洪演算、各种型式涵洞的内力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及挡士墙的结构计算等。书中还以算形式详细介绍了作者编制的有关涵洞工程水力计算及结构计算的10个电算程序,其中网筋混凝土结构计算、重力式挡土墙及闸墙计算程序也适用于其他类型水土建筑物的设计。配合本书的出版,作者无偿将其提供结读者,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发布在网上供读者免费下载的使有。本书内容丰富实用,电算程序更有实用价值。本书可供水工专业及其他有关专业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水利专业院校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分析了防御性驾驶基本理论体系并提出了防御性驾驶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防御性驾驶技术、防御性驾驶的视觉基础、防御性驾驶的危险感知能力、防御性驾驶的决策反应能力。本书可供安全驾驶技术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
《参数化建筑设计》以案例的形式讲解参数化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法,其中包含犀牛(Rhino)和Grasshopper的应用。本书不单单是一本计算机软件教材,书中教会读者的是参数化建筑设计的思路,希望通过完成一个个案例使读者融会贯通,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熟练使用,辅助自身完成建筑设计。全书共有10个案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几乎涵盖了参数化建筑设计所要使用的所有功能和方法。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一书附有大量插图,追溯了建筑大师伯纳德·屈米30多年来的建筑探索历程。从他早期受观念艺术启发而创作的《建筑宣言和广告》,到巴黎拉·维莱特公园、鲁昂和利摩日的大型音乐厅,再到近期公开的雅典卫城博物馆,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建筑和建筑创造的奇妙之旅。 本书为一般读者和建筑专业人士而作,以作者的口吻叙述了当今的建筑形势,并穿插了许多重要理论著作的节选。 本书的观点是,将建筑同“建筑物”区分开来的是建筑所体现的思想和概念,它探讨了如下建筑议题:空间和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的联系、运动向量、围层、程序和概念—形式的创新思想。
就视觉效果而言,许多当代建筑要么反映了它的生产和制作体系,要么再现了过往的风格与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生产与再现之间的分离,其实正是现代与传统之间差异的延伸。在《表面建筑》中,戴维·莱瑟巴罗、莫森·莫斯塔法维探讨了建筑设计如何利用当下工业化生产所提供的机会,使得建筑既不会独立于技术以外,又不会完全为技术所支配。 《表面建筑》作者从表皮在理论和实践上独立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问题来开始他们的论述。表皮的自主性,即现代主义所谓的“自由立面”,以结构与表皮、框架与覆面之间的差异与分离为前提。一旦表皮独立于结构,它便可以像是帘幕或者衣服一样悬挂在那里。但无论这一表皮是由混凝土、钢、玻璃,或者别的材料做成,它可并非只是肤浅的饰物,事实上它塑造了空间,而建筑正是因为这种空间方
《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是世界著名建筑师,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和纽约世贸大厦重建方案的设计师丹尼尔·李布斯金的著作。书中,作者用十多个主题来阐述他的生活经验和想法如何影响传递到他设计的空间上,其内容及笔法平易近人且令人动容,而且也有不少他和其他知名建筑师间有趣的互动叙述,以打破常规的叙述方法将话题引入公共空间,并且分享他对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在世贸中心旧址上建造的1776自由塔的看法。作者通过他不寻常的背景和全球化视角,探索有关灾难与希望的思想,以及建筑何以纪念和重塑人类经历的途径。
本书探讨了现代建筑要素与其多样化的物理、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文脉的相互呼应关系。书中所研究的50座著名建筑均建于1950年之后,借助照片、文字描述、虚拟现实体验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力图为读者提供对每座建筑的简明分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我们在书中会看到非常珍贵的剖面图和分析图。虽然对这些著名建筑的解读可能早就有先人之见,有些甚至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打开思路,对既有的解读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