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华夏民族屡屡从废墟重建文明的 天书 宋朝是中国文化的极点,宋朝建筑学集大成者《营造法式》,被史家称为 天书 。一方面指其难懂,二方面喻指读懂了可造出天堂。梁思成先生从父亲梁启超处获赠此书,发誓要读懂并让别人也能读懂。本书完全保留梁先生多年研究所作的注释、解说以及手绘图,并新增全本译文以及图文并茂的知识小链接。曾经连大学教授都挠头难读的 天书 ,现在人人都能读懂了。
本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 具现 (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 保存 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 感动大众 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 种类 ,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本书详细阐述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集成技术,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及三维建筑信息模型构建方法、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和BIM 信息存储与表达方式等相关内容,将建筑智能化信息汇聚到BIM中,在三维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运行及优化管理,为建筑智能化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本 书共11章,具体内容包括:智能建筑内信息传输网络、智能建筑内的综合布线系统、楼宇基本控制系统、安防消防控制系统、基于BACnet的系统集成技术、基于OPC的系统集成技术、OPCSystems.NET、基于ODBC的系统集成技术、基于BIM的系统集成、智能化建筑集成系统。 本书可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系统集成、人工智能、建筑智能化、建筑电气等工作的相关技术人员阅读。
项目档案记录了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它既是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载体,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息保障。国家档案局本着 适应变化、全面修改、加强管理、便于操作 的思路,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2002)修订为《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DAIT28-2018),新标准立足于管理性与技术性并重,区分了项目文件和项目档案的概念,强调了档案管理要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明确了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要求,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2018年,为深入落实《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山东省档案局和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抓住山东省实施新1日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机遇,积极探索项目档案管理政企合作新模式,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电网建设
《营造法式》是成书于宋代的建筑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样本。它的面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水平已经达到巅峰状态。 《营造法式》全书36卷(现存34卷),共357篇,3555条,是对宋代以及宋以前建筑设计、施工的经验总结和完善。李诫根据自己多年各类工程管理的经验,并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制度,编撰成书,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成为当时的官方建筑规范文本。 书中附录的千余幅建筑、构件设计详图及装饰图样,既有助于对全书内容的理解,也便于今人建造仿古建筑时借鉴。
本系列图书根据《16G101-1》《16G101-2》《16G101-3》三本新图集以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20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GB50010 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 》(GB50011 2010) 及2016年局部修订规范等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础构件的平法钢筋识图与算量,柱、梁、板以及剪力墙等主体构件,以及板式楼梯的翻样与下料。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一一解答了平法钢筋翻样与下料中的常见问题,通过一些计算实例给出了钢筋的翻样与下料的方法,内容系统,实用性强,便于理解,方便读者理解掌握,可供设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工程造价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大中专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由北宋时期李诫编著而成,被学界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图样六卷,几乎包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和建筑有关的各个方面,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珍贵的建筑图样,,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不但总结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建筑方面的经验,而且为后世留下了有关建筑力学和材料力学方面的丰富史料。正是该书成就了中国现代建筑学大师梁思成的学术地位,更成就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建立,20世纪初期甚至还成立了以《营造法式》为研究核心的“中国营造学社”。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深入解读传统建筑经典,以及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将有着非常
《解读建筑》围绕着西方建筑,用多种角度为读者提供视觉向导,讨论的内容涵盖了建筑物的方方面面,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从墙壁粉刷到屋顶结构,从柱式类型到装饰线脚。《解读建筑》插图十分丰富,几乎每个元素都有带注释的照片或线条画的呈现。从一开始,《解读建筑》一直尝试摒除传统字母排序的建筑学词典中所存在的固有问题。因此,《解读建筑》通过大量图片和注释,给予建筑物本身极大的关注,并且在结构方面,将建筑拆解为基础的构想和组件。 《解读建筑》共有四个部分,并且相互交叉参照。章介绍了十种建筑类型,这十种类型及其变体贯穿了整个建筑史。虽然书中选取的类型范例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不尽相同,但是都体现了该类型的某些特点。本章中的其他建筑类型分组标准是:这些建筑类型和形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且对
《中国建筑常识》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俯瞰式通俗读物,精心选取了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著述的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从 中国建筑之特征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宋、辽、金之都市宫殿 我们的首都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出的北魏建筑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北京 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等章节,将专业的建筑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式的讲述之中,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风格演变有更多的了解。既可以看作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精选大量高清精美古建筑图片,力求带给读者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本书由案例入手,从模型创作对建筑思维的启发角度入手,探讨了从模型思考建筑的方法。在书中,芬兰活跃于国际建筑舞台的海基宁-科莫宁建筑事务所,以建筑项目入手,表达了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从 抽象与几何 思维到建筑杰作,书中列举了其在国际投标中的代表性项目,通过不同阶段的模型创作,将设计思维步步展开与完善。 项目涉及芬兰、德国、爱尔兰、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类型包括博物馆、住宅、文化建筑、商业综合体等。通过实际案例讲解,讲述模型在设计初、方案深化,到项目完善中的推动作用,给初学者提供一种不同与纸笔表达设计思维的方式,适合建筑从业者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 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缺口”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造技巧和风格沿变等内容,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