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通风空调设计手册》主要服务于建筑行业所涉及的供暖、通风与空调诸领域的工程设计,包括常用数据、冷热负荷及水力计算、设计深度要求及互提资料、冷热源、供暖、通风防排烟及人防通风、空调、冷库与人工冰场、水处理、阀件、自动控制、附录等。手册中所涉及的暖通空调诸领域工程设计,按工程设计的固有规律,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内容,顺序阐明了工程设计原理、设计依据、设计步骤、设计内容及设计优化;还配有大量常用基础数据、产品数据和部分相关厂家信息,并推荐诸多优化设计方案,既方便了设计,又节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寻找资料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
本套丛书共分为四个分册:《地基基础加固工程技术手册》、《砌体结构加固工程技术手册》、《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技术手册》和《钢结构加固工程技术手册》,基本上涵盖了当前既有建(构)筑物中常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类型;选用的加固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对我国的广大抗震设防地区和一般地区都有相当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参考使用时,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的建筑鉴定加固和抗震鉴定加固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
合理的设计地震动是保证设计结果正确的必要条件,工程抗震设计中设计地震动的确定问题已经成为工程界的一大技术难题。《工程结构的设计地震动》主要从地震动工程特性、设计地震动模型化以及设计地震动的确定等方面对工程结构的地震动输入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涉及地震动工程特性的定量描述与估计方法、工程地震动的模型、地震动仿真技术、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动数据库开发等内容。《工程结构的设计地震动》适用从事结构抗震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研究生。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构造计算,构件的连接计算,轴心受力构件计算,受弯构件计算,拉弯、压弯构件计算,钢结构的疲劳计算,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计算,轻型钢结构设计计算以及钢结构工程施工计算。本书从构件的设计与计算要点人手,内容丰富,操作性、实用性强,可供钢结构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断裂力学又称为裂纹体力学,通常包含裂纹体断裂原理和裂纹体应力分析两个方面。从工程角度讲,断裂力学是研究裂纹构件强度的工程科学。它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高强度材料在工程中大量应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涉及金属物理、冶金和力学等多门类学科的边缘科学。断裂力学是研究裂纹体强度和破坏的主要工具,又是将它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断裂力学》从宏观连续体力学的角度概述裂纹体强度计算原理和方法,力图在力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应用二者间架设一座桥梁。本书针对高等学校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材料工程类专业的20~30课内学时的断裂力学课程而撰写,也适用于需要处理裂纹体强度问题的工科其他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自学之用,对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亦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该书是本全面论述结构健康监控的概念、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实现方法及外研究进展的著作。全书共分8章,分别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控的概念、研究目的、系统组成、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构健康监控系统中常用的传感元件、结构健康监控系统的集成技术、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控的信号处理方法和信息处理方法、常用的结构健康监测原理、结构损伤控制方法及该技术的功能验证与具体应用实例。本书总结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外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希望本书能为对结构健康监控技术感兴趣的科研技术人员、高校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是以论坛的“S1.普钢厂房结构”专栏中的话题为基础整理得来的,重点是在大量工业建筑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整理过程中保留了每个话题的id号和首帖发布日期,便于读者在论坛上查找,进而参与话题、延伸讨论。本书可供钢结构设计、施工及相关人员使用,对相关专业的师生亦有较大参考价值。
本书结合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屋面和墙面围护系统的膜结构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实践,详细介绍了ETFE充气膜结构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功能特点,包括材料、性能、制造与施工技术等。本书可供从事建筑幕墙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建筑设计师、建筑业主、开发商等建筑业界人士以及关注“水立方”及其膜结构外衣的人士阅读。
本书依据国家现行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等标准、规范进行编写。全书共分为五章,内容主要包括:高层建筑结构手算基础,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手算实例详解,复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手算实例详解,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手算实例详解,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手算实例详解。本书详细讲述了高层建筑结构的手算方法和手算公式,并列举了大量的设计计算实例,以供读者学习参考。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学习使用。
《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设计》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粘弹性阻尼减震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程应用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的概念与原理、粘弹性材料的性能与特点、粘弹性阻尼器的类型与性能、粘弹性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的特性、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分析软件以及粘弹性阻尼器的工程应用情况等。《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设计》可供从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研究、设计、制造和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上述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以采光为主题,考察建筑结构如何营造出不同的采光特质。书中收录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采光建筑杰作,读者不仅能从中发现建筑结构上的科技创新,也能看到建筑与当地文脉及自然环境的呼应与融合。
地下结构混凝土受到地下水和土壤中硫酸盐的腐蚀,从而导致混凝土及结构性能退化,对地下结构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地下结构混凝土硫酸盐腐蚀机理及性能退化》是作者杜建民近年来从事地下结构硫酸盐腐蚀研究的总结,介绍了硫酸盐腐蚀的机理和混凝土腐蚀层厚度的检测方法,建立了多种环境条件下的腐蚀速率模型,提出了腐蚀损伤度的定义,重点论述了硫酸盐腐蚀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退化规律和预计模型,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和压弯构件的承载力与腐蚀损伤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与腐蚀损伤度相关的承载力预计模型。本书还对抗硫酸盐腐蚀的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研究生、本科生参考使用。
《钢箱混凝土组合结构》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在钢箱一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包括:钢箱一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抗扭性能、竖向抗剪性能和局部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成果;钢箱一混凝土组合梁抗弯强度、刚度计算公式,极限扭矩的简化分析方法、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周边弹性约束矩形板单向屈曲强度计算公式;钢箱一混凝土连续梁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成果;钢箱一混凝土组合梁在吊车梁改造中的应用、设计、施工方法;钢箱一混凝土结构在桥梁工程和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或建议。《钢箱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供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学科的高校教师、工程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参考。
本书是作者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在建筑空间网格结构方面20多项创新成果的汇编。书中涉及各类新型空间网格结构的组成、构造、理论分析、科学试验与工程试践。这些新型空间网格结构体系已在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些类型已编入地区技术规程和国家技术规程。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一章,涉及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新型钢空间网格结构、新型钢一混凝土组合空间网格及特殊形式空间网格结构等20余项结构形式,有较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书可作为建筑结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以及高校研究生、教师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
钢结构工程在现代建筑领域里有着广泛的应用,《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手册》就钢结构制作、钢结构安装、钢结构焊接、钢结构紧固件、钢结构压型金属板及涂装等方面出现的通病问题,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会同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手册》,旨在提高钢结构企业制作和安装方面的水平,减少和避免质量通病,提高钢结构工程的质量。《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手册》适合建设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本书是在对欧洲规范和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按最近欧洲标准化协会(CEN)颁布的欧洲系列结构规范(Eurocode)编写的。介绍了欧洲混凝土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基础、结构上的作用、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结构分析与计算、受压和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构件受剪和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构件受扭承载力计算、构件的裂缝和变形控制、钢筋锚固、连接和截断、楼板设计、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和建筑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设计。 本书可供混凝土结构研究人员、规范编制人员、工程设计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考。
本书汇集了当代各种木结构建筑案例,系统地整理了各种木结构的类型,从结构的角度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和讲解,同时对木结构的材料构造特点、结构选型等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主要包括木材及料木;木结构及木构造的连接;木结构形式及其应用;仿古建筑的木构架;普通木构公用建筑的木构架;普通木构民居的木构架;原理及庭院的木构设施等内容。
国际上将抗压强度在150MPa以上、使用寿命超200年的一类新型混凝土称为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钢-超高性能混凝土轻型组合梁是一种新的桥梁结构,由钢梁和超高性能混凝土薄桥面板组合而成,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收缩徐变小、开裂风险低、超长耐久等突出优势,应用于大跨径桥梁结构时,既解决了传统钢桥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易疲劳开裂及铺装层常破损的难题,同时也避免了传统钢-混凝土组合梁自重大、负弯矩区易开裂的弱点,应用前景广阔。本书系统介绍了作者研究团队5年来在此领域所做的原创性成果以及在大型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本书可供桥梁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以及从事桥梁工程科研、设计和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