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空间载体,开发区建设实质上是为吸引加工制造环节集聚而发生的空间生产过程。由于人文景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交网络等的迅猛变化,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逐步成为本地失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等“无根者”集聚的空间,转型升级和持续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为此,本书主要借鉴产品内分工、空间生产、地方感、新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上海闵行和浦东、江苏昆山、湖南长沙等地典型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开发区的空间生产机理及其对所在地区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主要包括开发区的经济活动特征和社会结构特点、开发区周边“无根者”的地方感、外来女性和儿童等的空间行为、开发区空间生产绩效的评估及优化策略等内容。
本书介绍了北京大学赵鹏军教授团队研发的博雅智城?CitySPS平台。该平台聚焦城市系统的计量、精准预测和精细模拟,综合运用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交通工程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量化解析城市运行规律,构建城市全系统计量模型,具有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多样治理需求的综合技术能力。该平台开发是对城市理论的完善、城市模拟技术的创新、城市决策科学化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手段的提升,也是研发我国自主产权的智慧城市软件的重大突破。
街道和街道布局的设计一直游走于一个相当具有争议的专业地带——那里新都市主义不可抗拒的力量时常同道路工程条例不可撼动的根基发生正面冲突。即便当“街道为人而设”这样一个跨专业的共识达成后,城市布局的实际规则和相关条例仍受到现代主义原则的显著影响,而这些现代主义原则往往以干线道路等级体系以及分散的土地利用区划为前提。实际上,对当代城市布局的构想与建构城市布局的实际“操作系统”之间已然出现了不相匹配的情况。因此,对一部分现行的街道布局与城市结构建构系统着手进行改革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了。 如何能够在不损害交通循环和连通接入等基本功能性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好的城市场所?由斯蒂芬·马歇尔编著的《街道与形态》一书欣然接受了这一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书转首回望,跳过眼前的政策性的修辞和设计
本书紧扣当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借鉴国外规划单元开发等理论实践的思想,总结以上海规划实施平台为代表的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验,系统建构规划实施总控作为法定规划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概念内涵,以及城市、设计、工程、管理4个维度的策略外延,探讨其中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总控、设计总控和工程总控工作阶段。总结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滨水区、站城融合地区、数字产业园区和医学园区、中心城城市更新地区等代表性项目实践中的总控模式和技术运用,系统介绍了以规划实施技术和建设管理审批全过程交互支撑的“1 1 N”的总控工作成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