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上海计划”可以称为是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史的分水岭。 本书将上海城市规划体系的变迁放回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嵌入特定的制度脉络,将其视为都市计划在中国的移植转化,对“大上海计划”的时代背景、重要内容、技术特征、运作模式及延承与变异进行考察;最后,以史立论,对上海城市规划变迁和空间演进的历史意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展望。 本书可供城市研究人员、城市规划人员阅读,也可供社会学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学习。
城市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改造,是城市从工业化社会向后生工业化社会转变的一个必经之路,随着我国许多大城市开展的工厂搬迁和产业调整,一场城市的重构运动正伴随进行。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正在面临城市功能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关键时期,北京中心城工业用地的调整与利用对于实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中心城区内有污染工业企业的搬迁工作,通过20多年的努力,大大地促进了城市功能与布局的优化,改善了首都的居住环境,同时,对于中心城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改造,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开展了中心城工业用地调整与利用的规划研究工作,在工业用地调整过程中突出了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引导,注意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相
中国城市正处于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开发控制是现代城市规划重要的职能之一,它对各个地块的开发活动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管控是对于城市建成环境的公共干预,关注城市建成环境的“功能合理性”和“形态和谐性”;聚焦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公共价值领域。本书介绍和总结上海城市设计管控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现行方法体系,评析公共活动中心、重要滨水区和风景区、交通枢纽地区、历史风貌地区、其他重点地区中城市设计管控的重要案例,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从业人员、研究学者和在读学生提供了富有启迪和值得借鉴的有益读物。
“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为主题,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介绍相结合的方式,理性审视物流园区的地位和作用,多角度探讨物流园区的发展趋势,多层次研究物流园区的规划问题,多案例介绍物流园区的类型和规划方法。主体论文汇集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从概念认知、规划方法、宏观环境到发展演进、类型构成等角度对物流园区展开了系统阐述。专题案例则汇集了一线规划设计单位的规划成果,涉及区域物流布局、多种类型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物流园区的主要类型,集中反映了当前物流园区规划的理念、方法和内容。本专辑力求客观而真实地反映物流园区在发展与规划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相关学者、从业人员的研究与提供启迪,从而提高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水平。
尹海伟、孔繁花编著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空间分析实验教程(附光盘)》是作者在总结多年教学与科研工作经验、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并曾作为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城市与区域系统分析”课程的教程使用。书中主要针对城市与区域规划实践工作需求,结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具体案例,以GIS、ERDAS、SPSS等软件平台为支撑,以城市与区域规划常用空间分析方法为核心,按照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应用的技术流程设计了8个实验,涵盖了数据获取与数据库构建、地形制图与分析、区域综合竞争力分析、经济地理空间格局、可达性分析与经济区划分、生态网络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建设用地发展潜力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核心内容,展示了空间定量分析方法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城市与区域规划空间分析实验
从北京城市定位出发,围绕“大北京”和《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编制完成后的规划实施、建设管理等具体情况,研究解决影响实现北京发展目标的关键战略。在进一步发展各学科的基础上,主管部门还设立学科群建设联络组,旨在建立科学共同体,开展学科群建设和学术发展的网络建设,完善和健全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科研队伍,组织北京规划设计人才思想库,并推进国际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