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写给 小地方 的深情告白。作者凭借独特的漫游者与 造城市的人 的身份,深入城乡一隅,重新审视那些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鲜少出现、易被忽视的 小地方 ,探寻宏大叙事之下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作者认为 小地方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下舞台边缘的 小地方 遥远的小镇、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基层地区;二是大都市的寻常角落、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的镜头之外, 小地方 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作者在豫南村庄参与了一场农业社会传统的葬礼,在霍尔果斯观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赛,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几万人生活在一个仿造的巴黎,并为一座并未开放的博物馆而特意造访了敕勒川的小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到几万元买一套房的鹤岗,从没入南海的珍宝海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中一直被忽视的类型,在当前城市更新国家大背景下,对修补城市断裂尺度,连接人与城市密切关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主旨意在回归人本尺度与日常生活,进一步拓展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要义,解析其情感内核、本源属性及健康效益。综合运用新技术和多源数据分析老年人行为偏好和感知数据,通过SPSS等统计方法,挖掘小微公共空间与老年人行为感知间的互动特征,揭示 空间-行为-感知 间互动关联机制,提取适老化空间形态要素的关键指标,从而提出科学性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方法。
《城市知与行》认为,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城市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恰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虽然可以走向兴旺,通过创造财富,促进就业,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但也可能走向衰败,造成新的贫困,成为社会退落、环境恶化的温床。这一切取决于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践行。本书从对城市的认知出发,结合城市发展实际,为城市科学规划、培育竞争优势、公共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提供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 《城市知与行》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分析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客观科学。既有理论分析,也有数据支撑,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 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 ,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 大问题 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本书案例遍及世界各地,既有现代景观设计史上的经典项目,也有富有时代感的项目。基于城市更新的视角,借鉴国内外实践成果及图文并茂的分析方法,向读者展示出如何创造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景观。书中内容分为8大部分,分别是小微空间(口袋公园)改造,社区花园改造,城市街区改造,菜市场改造,城市公园改造,桥底空间、架空层改造,旧厂房、仓库改造和滨水区、港口改造。 书中的相关案例和经验能为我国从事城市更新工作的读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感悟,为公共空间景观体系营造者和运营者提供实践参考和指导策略。
本书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立城市体检机制 要求,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19年以来开展的城市体检的样本实践以及各省、各地探索,对城市体检的指标体系构建、指标评价、结果输出、成果应用进行全面的研究,提出城市体检的工作方法。同时,结合十九大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 城市更新行动 的要求,就城市体检如何应用到城市更新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面向城市更新的城市体检的工作方法。深刻认识城市体检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城市建设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城市更新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通过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建立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书将韧性理论为研究基础,对既有建筑的韧性特性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与发掘,在深入梳理基础、理论、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从结构韧性、空间韧性、技术韧性、材料韧性和社会韧性等方面对既有建筑的韧性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设计策略。全书共包括8章内容,第1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韧性解构基础,第2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韧性作用理论,第3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结构韧性分析,第4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空间韧性分析,第5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技术韧性分析,第6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材料韧性分析,第7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创新韧性分析,第8章既有建筑再生设计韧性作用案例。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站在人居环境的语境中分析传统村落空间,为了印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与生动,选择用人文地理学中生活世界的概念,将聚落本身看作是人居活动与空间互动的结果,并运用需求层次作为人居活动的分类依据,观察分析与之互动的空间特征与类型。人居活动与村落空间共同构成了东钱湖湖域的传统乡村人居环境。
本书由三篇构成。*篇从 4 个切入点解释广域规划的概念与内涵。第 1 章对日本广域规划的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可持续性社会发展为目标,就当代社会条件下重构广域规划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第 2 章聚焦于多元化价值的 多元统合 论进行展开说明,对能够 整合 多元意见的规划编制方法进行论述。第 3 章则以地方城市为舞台,对区域自主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成果进行整理,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自主化发展理想状态。第 4 章广域规划核心内容,针对产业振兴展开专题论述。结合亚洲各国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实践,区域产业政策的理想状态进行系统论述,对持续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必要性进行说明。第二篇为案例分析。第 5 章列举日本国内实例,通过对东京圈、近畿圈、中部圈大都市圈规划评价,以观光为主题的区域合作动向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针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得到了战略的有力支持,即将掀起新一轮的建设浪潮。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推进智慧城市时充分考虑各层次、各领域的要素做好顶层设计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本书在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基础上总结以往规划的不足之处,创造性地将大型企业架构方法论运用到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相关领域,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顶层设计体系,涵盖城市的战略与业务分析、技术架构、服务协同、核心技术、治理方法等各层面,并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工具。
该书通过"水利社会"概念的空间关联特性分析,宁波地区历史空间环境和历史演化过程的水利特征分析,论述了研究视角的合理性和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在区域层面分析了湖域聚落、运河聚落、海塘聚落的逐水分布形态。其中,东钱湖的村镇聚落,在汇水溢流的二元水利格局中,呈分立形态。大运河(宁波段)的市镇聚落,在运河商市体系的组织秩序中,呈网络形态。三北海塘沿线的城乡聚落,在盐农发展递进机制中,呈层叠形态。在区域层面分析了湖域聚落、运河聚落、海塘聚落的逐水分布形态。其中,东钱湖的村镇聚落,在汇水溢流的二元水利格局中,呈分立形态。大运河(宁波段)的市镇聚落,在运河商市体系的组织秩序中,呈网络形态。三北海塘沿线的城乡聚落,在盐农发展递进机制中,呈层叠形态。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八章,第1~2章介绍住宅设计研究的意义,设计标准化的概念及研究现状,住宅设计标准化研究的必要性;第3章介绍研究方法及技术框架等;第4~6章介绍具体研究过程及内容;第7~8章得出结论及意见: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化有优点也有劣势,需要据实使用,并且关注建筑设计方案的版权保护,在提高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同时注意保护地方建筑特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