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的城市”是德意志联邦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计划,由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负责人PhilipOswalt、莱比锡当代艺术博物馆、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联合完成;该计划至今仍在进行中,《收缩的城市》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 原著由Philip Oswalt编著,德国Hatje Cantz出版社出版(2005年),有德文版和英文版。 从英国、比利时、芬兰、意大利,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城市收缩现象无处不在。虽然近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讨论主要关注于大都市的增长,但收缩地带正在全球蔓延。去工业化、大量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都是导致收缩的原因,而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的“收缩的城市”计划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城市收缩过程的成因和变化进行探讨,其研究成果之一《收缩的城市》以英国曼彻斯特/利
城市规划是殖民地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殖民者的统治意图和利益考量,也从侧面反映了被占领地区当时的风土。《伪满洲国首都规划》由赵泽明所著,对于了解1945年以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实态和长春的城市发展史,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另外书中以东京的城市规划设计、实施情况也做了详实阐释,从中可以了解到近代日本城市规划史、城市发展史的大致脉络和其当下部分都市问题的由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上海计划”可以称为是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史的分水岭。 本书将上海城市规划体系的变迁放回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嵌入特定的制度脉络,将其视为都市计划在中国的移植转化,对“大上海计划”的时代背景、重要内容、技术特征、运作模式及延承与变异进行考察;最后,以史立论,对上海城市规划变迁和空间演进的历史意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展望。 本书可供城市研究人员、城市规划人员阅读,也可供社会学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学习。
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本世纪初以来日本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由于历史的原因,书中很多资料没有在中国公开过,因此颇显珍贵。全书共有9章。首先追溯了百年前欧洲国家对东方文化的研究,追溯了日本是如何深受刺激,重新反思东方文化的,并开始掀起东方学研究热的历史背景;继而全面系统地叙述了日本的建筑研究者伊东忠太等以法隆寺为起点,到中国寻找日本建筑的根源,从而开始了对中国城市与建筑进行研究的史实。在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研究的百年中,既有日本研究者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也有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和喜爱,既有
单位曾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中的基本社会组织、空间单元、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并影响了中国城市与社会的结构与衍变。薄大伟编著的《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从空间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着眼,追溯了单位制度的谱系、起源与发展,阐述了社会主义中国城市通过单位制度实现的城市管理、社会组织与政府管制,以及与社会变革相伴随的单位制度的瓦解与消亡。《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可供社会、历史与城市空间研究的相关人员,城市管理与规划人员;单位、企业管理者与单位职工和居民,以及从事单位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德国城乡规划法定图则(方法与实例)》编著者殷成志。《德国城乡规划法定图则(方法与实例)》从德国区划制的起源与演进起笔,论述了作为德国城乡规划法定图则的建造规划在德国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造规划的开发调控目标,建造规划的编制机制和实施机制,以及开发调控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详尽分析了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市进入21世纪以来建造规划开发调控的4个代表性实例,涵盖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城市中心的开发调控决策机制和方法,以及建造规划的特殊形式——项目建造规划的实务。从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德国城乡规划法定图则:方法与实例》可供大专院校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的师生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从城市治理的角度,《德国城乡规划法定图则:方法与实例》可供相关领导干部和公共管
大部分现有的城市研究关注同一个国家内部城市的差异性强调城市的性但很少从全球视角审视城市发展《城市星球》突破了国家之间的限制利用卫星图像资料、普查数据和其他土地利用数据选取在2000年城市人口不低于10 万的全球120 个样本城市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多种指标衡量城市化区域的范围、未开发土地的比重、空间形状和破碎化程度等城市的共同特征试图寻找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城市科学这一新兴学科提供新的证据《城市星球》的研究成果显示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城市扩张和城市密度降低 这是一个人们不愿意相信但是需要达成的共识基于此共识《城市星球》质疑了传统的“限制城市扩张” 的政策模式认为城市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是无力阻挠城市扩张的因此《城市星球》提出“预留发展空间范式” 的政策模式为城市扩张进行合理的准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模拟模型和规划支持系统的书。《城市与区域规划支持系统》不仅阐述了规划支持系统的概念、类型与发展趋势,而且系统介绍了SLEUTH、LEAM、“What if”、UrbanSim、INDEX、CommunityViz等世界著名的规划支持系统及其应用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城市与区域规划支持系统》讨论了规划师与规划支持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城市模拟模型的协同规划工作流等问题。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构件和灵魂所在,城市模拟模型和规划支持系统尝试回答类似“城市复杂动力学机制”和“城市智慧从哪里来”这样的基础性问题,是信息时代城市与区域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