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本书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声”?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本书从以下方面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阐释:人们应针对城市公共空间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以确保城市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本书的论述基于作者的亲身体验,列举的示例是城市探索和观察研究的结果,同时引用其他专家的著作进行补充。 本书讨论了城市的历史渊源、人口结构、政治、经济、地形、城市布局、建筑和规划等内容,本书的前两章阐释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准确含义及特征。第3至8章详细地描述了这些特征,以及它们何时起作用、怎样起作用抑或根本不起任何作用。第9章讨论了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比如伦敦的广场、明尼阿波利斯的公园和马德里的街道)如何塑造人们的日常生活。0章介绍了巴黎、休斯敦、布鲁克林、亚特兰大和多伦多实施的“21世纪城市规划方案”,旨在帮助城市改善、美化公共空间,助力那些已然的城市公共空间
这是一本集合了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经历的新锐设计师的新鲜作品的书。涵盖建筑、景观、城市,以城市与居住、社会、材料、自然为板块分章。这些作品并没有试图在代表什么,也并不都以项目的实现为目的,然而当它们归类在一起,我们就得到了一幅鲜见却充满希望的图景,一个多样的、有追求的、年轻鲜活的设计未来。经验通常随着时间积累,而创意未必如此,所以本书也旨在给设计师们一个虽不成熟但绚烂的剖面。作为设计师,我们研究和接触的范畴除了那些令人尊敬的老者和他们在时间上留下的印记,也应该关注那些充满激情与冲动的新的声音,我们并不指望这本书只是帮忙推介出几位年轻的设计师,我们相信,好的设计会自己说话。所以,我们只为好的设计说话。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促使隈研吾从零开始重新探究建筑。隈研吾认为,“小建筑”可以利用身边的现成材料,自己动手进行拼装,乐趣十足。 因追求坚固而“进化”形成的一个庞大体系在大灾大难面前竟然轻而易举地崩溃。替代庞大建筑的矮小且自立的“小建筑”能否拉近人们与自然世界再次亲密的距离呢?“积垒”每一个微小的单位,“倚靠”大地,宽松地去“编织”,让空间更加“膨松”。隈研吾著的《小建筑》是一部回顾建筑历史的近期新作品。
本书是建筑业自媒体“BIM清流BIMBOX”自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的内容精编。探讨了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的基础概念知识、外发展情况、相关软件的介绍、应用落地的心得以及不断涌入建筑业的新技术与BIM技术的交叉融合。本书分为五章,第壹章介绍了BIM的基本认知和发展现状;第二章介绍了BIM技术的本质以及对数据、信息的思维方式;第三章理清了BIM技术中的重要基础概念;第四章从软件公司和实践工作者两个角度阐述BIM实施的方向与心得;第五章介绍了VR、装配式、倾斜摄影等技术与BIM技术的关联以及它们如何融通到一起。作者团队是BIM行业多年的实践者,语言精练,独辟蹊径,时而沉浸讲解,时而冷静分析,能够把高深的技术说得妙趣横生,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下完成一次认知升级。
针对中国城市化后期发展人地和谐、宜居追求的趋势;基于外城市紧凑度理论与实践的进展与比较;从全球的视野判断我国城市空间形态适宜的紧凑发展模式。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在中微观尺度建立紧凑度的经济、高效、舒适3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深入到其驱动机制研究,并提出相应紧凑空间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国外紧凑城市理论、欧美实践、东亚经验、城市空间紧凑度评价、紧凑模式与驱动机制、实践案例评析等。
本书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地介绍了19世纪到21世纪初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建筑作品、建筑师著名事务所、建筑流派、建筑团体、构造技术五个方面人手对西方建筑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评述。全书资料详实、内容完整,图文并茂。 本书可作为建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建筑史的参考资料,可供建筑设计师随时查阅参考,也可供对现代建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本书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主体案例,同时采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轨道交通3号线等一些单项案例,将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策划的概念。在国外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策划的内容——设施功能与功能定位策划、设施规模与设施布局策划、设施区分与开发模式策划、项目公司治理模式策划、投融资模式策划、建设管理模式策划、运营管理模式策划等展开,最后总结了项目策划的定律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策划的成果。 本书对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策划,以及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专业人员具有的参考价值,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当代建筑在中国70 :里应外合》以对话的方式呈现了凹舍的建筑构思、营造实践,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筑师与业主的磨合过程。
本册包含市政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共三章,章自来水厂,主要从自来水厂平面、定位、管线、工艺流程、沉淀池平面及剖面、型滤池平面及剖面、清水池平面及剖面、二级泵房平面及系统和泵房剖面、加药间平面、剖面及系统设计图等方面进行施工图详细解读。第二章污水处理厂,主要从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水力流程、生产管线、给排水管线布置、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爆气沉砂池、A2O生物池、反硝化滤池、紫外消毒渠、污泥浓缩脱水车间等方面进行施工图详细解读。第三章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主要从总平面布置、场区圩堤平面布置及标准横断面、截洪沟平面布置及横断面布置、防渗系统平面布置和横断面布置、地下水导排、沼气导排、渗滤液导排等方面进行施工图详细解读。
本书参照建筑行业新规范和高校土建专业教学大纲进行编写,体现新、快、准,符合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动态。本书以砌体结构建筑构造和单层工业厂房建筑构造为重点,主要介绍建筑组成、构造原理、常用的建筑构件、建筑配件和主要构造做法。选材合理、分量适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读者对房屋构造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职业技术院校土建专业教材,也可供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将海绵城市的应用范围归纳为6个场所,涵盖城市空间的每个角落,分别是:城市住宅区、绿色屋顶、城市道路、城市公园绿地、大面积硬质场地、城市水体。书中深入分析了每个场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列举了典型的海绵城市策略与技术要点,通过简洁生动的图解方式和意向图片,让读者直观地了解海绵城市技术,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通过将枯燥的海绵城市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解,让广大读者都能通过这本书迅速了解海绵城市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实现“零基础”阅读,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该书通过对建筑师建筑实践过程中“黑暗经验”的搜寻,对建筑本体,即场地、空间、行为、能源和构造等进行了内观式的自我剖析,暗含了建筑师对传统、当代、本土和建构的反思。
“建筑不应追求形式,而要从感觉入手。” 《建筑的声音》是建筑大师隈研吾生涯作品集,收录了他近10年来32件经典作品。在他看来,建筑不只是各种建材的堆砌,而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存在,它们用声音表达自己——啪嗒啪嗒、沙啦沙啦、骨碌骨碌……隈研吾用这11种声音概括、剖析了自己近年来的代表作品——莲屋、九州艺文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等。全彩图文让你跟随隈研吾回到建筑现场,看到建筑的同时,也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另外收录作者长篇访谈,以及32件建筑作品的所在地、竣工年份、用途、构造等大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