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今天,千百年相对稳定的城市形态遭受着巨变,中国许多历史性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本书选择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为案例进行系统理论研究,整理其历史脉络,探寻其演化机制,剖析其中的规律性和真实性,从而引导和调控人们去进行正确的城市维护整治和更新建设,以保持古城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全书由五部分组成。导言部分阐明本书的选题缘由、概念界定和研究框架;章从保护理论出发,提出运用城市形态学方法对名城演化进行个案研究;第二章对古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进行分阶段论述,揭示其选址思想、营建模式、生长机制以及空间形态的组织方式和要素特征;第三章对近现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进行分阶段论述;揭示其规划模式、生长机制以及空间形态的组织方式和要素特征;第四章对当代苏州结构形态演化进行综合
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幅图片,标志着一个传统的开始。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国家地理》作为全球的非赢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不断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引导新潮流。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是世界历史博物馆独特、无可估价的形象记录。而《透过镜头》则集其精粹于一书。书中数百幅图片捕捉了一个个罕见瞬间,这些图片在时间上涵盖一个世纪有余,在空间上则纵经横纬无所不至,直到我们这个星球以远。 《透过镜头》是魅力无穷的形象和惊世才华的展现,也是百年来摄影艺术的生动文献记录,更是我们这个五光十色世界的一扇画窗,它所呈现的景致多姿多彩,令人难忘。
《建筑四书》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建筑理论著作之一,也是流传范围广、影响时间远的建筑学著作之一,是古典主义建筑原则的奠基之作。它从1570年出版以后就获得巨大成功,并在其后数百年间被普遍接受,多次再版或翻译为欧洲主要各国语言。它不仅被看作一种历史资源,也被看作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它是欧洲绅士的必藏书,也是学人通向古典主义的桥梁,更是执业者不离手的行业宝典。作为一部图文并茂、非常“养眼”的读物,它的木刻图极其精美清晰,文本的组织编排颇具匠心,仅就这一点而言,此书也称得上文艺复兴时期精美雅致的印刷出版物。 帕拉第奥是文艺复兴建筑师中罕见的、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两方面都成就非凡的人物,其作品综合展现了帕拉第奥作为建筑师、工匠、学者和考古专家的诸多才能,赢得了像美国总统杰斐逊、德国诗人歌德这
《福建土楼 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修订版)》从建筑家的独特视角对福建土楼进行审美观照,将清新的文字、美丽的照片和独特的手绘线描图相结合,多方位勾画出福建土楼发展的壮丽画卷。书中分析了大量土楼建筑和聚落的典型实例。对福建土楼的聚居方式、防卫系统、建筑技术、空间特色、楹联文化及历史成因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福建土楼这一世界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是中外建筑师、建筑史学工作者、文物工作者、美术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也适合广大游客阅读和收藏。
《理论无声》是一套很小的丛书。“小”,既是指尺寸,更是指目标。近年来,建筑,以及关于建筑的讨论,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我们身边,建筑体现出来的都是“大”的味道——看看“鸟巢”、央视大楼,还有那些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大东西就知道了。
《园综》一书是我国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和蒋启霆先生选编的。此书的选编工作始于1979年。“余从事园林建筑,垂五十余年矣。每见昔人有关名园记事,辄录以备稽阅。岁已末(1979年),适雨田内阮垂老退休,每与语及此事,拟更扩而充之,以成专帙,俾汇历代名园史料,以供园林专家之参考。”(见《园综小序》)。 《园综》一书的选编工作异常艰难。全书文稿有一尺多高,大部分是两位老先生亲手抄在文稿纸上的,有的是两位老先生在阅读古籍时随手抄录的;有的则是专程去图书馆查找的,甚至是专访私人藏书后抄录的,当时的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还曾为此提供了特别的方便。所以,原稿用纸大小不一,各式各样,有些还是用学生练习本、纸盒等写就的。书稿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现今可能找到的所有的园记。从时间跨度上看,上括于西
园林之美,无与伦比;园林的历史,也堪称悠久,但要想通过艺术手段来体现园林的沧桑,却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在看似相同的景观里,人们读到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就因为有了各个时期人物的活动和园林荣枯时候的模样,这些园林也就显出了它的与众不同。于是这些照片也就从一般的风光景物画面一跃而提升成为记录时代变迁、反映园林沧桑的见证。
《学宫图说译注》是朱舜水七十岁时,对他设计的中国的学宫建筑图的解说,由日本水户藩学生和木工记录。朱舜水在传授学宫建筑样式、营造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学宫建筑的制度。水户藩的藩主德川光国、藩儒等得以初知中国明代的学宫建筑的样式与制度。现在,《学宫图说》是朱舜水的经世致用实学的中心、水户学的中心。《学宫图说》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法式专著。遗憾的是,在当代舜水学界看到,因《学宫图说》以江户时期日语写成,阅读困难,三百年来没有通俗译本,故中日学者在研究中都避开了《学宫图说》的核心内容。《学宫图说译注》是国家文化外交学术团队策划的,作者在福冈大学人文学部研究员期间的课题项目之一。结合研究和译注工作,作者又在日本考察了8座古学校(孔庙),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学宫图说译注余论》、《经考察的日本古学校